让课堂贴近部队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05:3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宋忠伟 尴尬现象激活教改新思路 南京政院上海分院毕业学员追踪小组在部队获悉这样一件事:研究生学员小杜分配到部队机关后,连续写了几份调查报告,可最终都因缺乏指导性被打入“冷宫”,小杜为此很苦恼。一位到该院“二进宫”学习的学员,对队干部说,他前几年从分院本科毕业后,因不熟悉基层部队,导致工作上眼高手低,很长时间不能胜任岗位需要,此次来院进修,希望通过重新“回炉”全面提高自己。 这两件发生在几年前的尴尬事,在该院教员干部中引起不小的震动,经过认真反思,分院党委“一班人”认为:把培养学员的重心放在“学术型”上,一味强调理论研究水平,而忽略了“应用型”环节的教学,造成所学理论与部队工作实际脱节,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要着眼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培养人才,就应紧跟“贴近作战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内容与部队建设需要紧密衔接。 搭准部队的“脉搏” 让教员全面深入地了解部队,熟悉培养对象;让学员及时掌握部队最新“资讯”,校正学习“航向”。只有牢牢搭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脉搏”,才能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该院院长李承、政委王毅介绍说,他们为此推出的新机制,多次得到总部首长和机关的肯定。 与军事斗争准备一线作战部队“攀亲联姻”,为教员和学员到部队铺设“绿色通道”。为帮助教员了解各军兵种培养对象的特点,相继在二炮、海军、南京军区和装备新型机种的空军某师等部队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近几年来,政工、军事、心理学专业教员坚持每年到部队代职或调研一次,政治理论教员也做到了每两年一次。仅去年,军队政治工作学系31名教员到部队代职、调研达50多人次。从地方特招调入的教员来院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安排到部队当兵代职锻炼。每批教员代职回来后,该院都要举办代职经验体会交流会。 聘请部队领导担当学员导师,邀请一线部队干部学员“传帮带”。近年来,20多名具有丰富部队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部队领导陆续登上该院讲台,以学员特聘导师的身份授课,不仅让学员及时了解了部队作战训练情况及不同岗位任职要求,还使他们明晰了下一步学习目标。 坚持“走出去”服务部队,积累丰富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和部队战斗力提高的“双赢”局面。为配合某部开展军人道德教育,文化工作教研室副教授薛锡祥先后4次到部队,帮他们编写了便于熟记的“军人道德四字经”,受到部队官兵的赞誉。他把部队火热生活编成小品,写进演讲稿,谱成歌曲,用于教学时,引起学员们的共鸣。 与部队需要“同频共振” 把战场拉近课堂,让教学与部队需要接轨。在该院各类学科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与军事斗争准备贴得紧不紧,是评估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教员们调研、代职回来后,都在“第一时间”把从部队汲取的“养料”融入教学,搬进课堂,让学员感到十分“解渴”。去年,政工理论教研室博士生导师赵子忱教授,利用代职半年时间,跑遍所代职部队的大部分连队,整理刻录了8张光盘的文字和音像资料,他将这些资料充实进教案,运用到《战时政治工作》的课堂教学时,学员都感到很“实用”。近年来,政工专业课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员每年对教员授课质量的评估优良率均在95%以上。 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近年来,该院普遍采用导读式、研讨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独立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适应性和创造性,催生了一大批让部队“拿来就能用”的应用型人才。该院毕业学员张正强多项成果填补我军档案信息化领域空白,最近申报的一项课题获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重点课题。毕业学员高满意在部队创新开展的“周四查事故苗头班务会”,被所在军推广,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开展,他本人继被评为空军优秀共青团干部后,近日又被某军推荐为“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30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