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胜利交响曲——来自漯河市“七·一七”抗洪救灾前沿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10:3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序曲:洪 水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

  引发这场战役的,是罕见的暴雨和肆虐的洪水。

  雨,雨,雨!

  7月16日上午8时至17日上午8时,澧河干流及上游主要支流甘江河地区普降特大暴雨,最大点雨量达431毫米。专家说,如此强度的特大暴雨,为河南有气象记录以来所罕见。老年人说,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雨。那时候,霹雳不停地劈,像是要把大地劈开;大雨一个劲儿地下,整个天空犹如倾泻的瀑布。有人说,那不是雨,是天上的河决口了,在向人间倒!

  洪水,洪水,洪水!

  澧河,这条下游保证流量仅为1900立方米每秒的小河,竟然涌来了5350个流量的洪水。于是,这条有名的“疯子河”真的发疯了,一路掳掠着来自上游广大山区的泥沙、石块,抬起高高的水头,像怪兽一样咆哮着,扑向舞阳、郾城广袤而肥沃的田野和安宁而康阜的村庄,扑向人民、房屋、庄稼和牛羊。在大堤决口的地方,洪水冲向大树,坚韧的树皮像葱皮似的被瞬间剥光;洪水冲向公路,坚实的柏油路像卷烙馍一般被卷走;洪水冲向村庄,众多的房屋、桥涵像是纸糊的一样轰然倒塌。一时间,澧河两岸98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一片汪洋,126个村庄、21.4万人被洪水围困。

  澧河大堤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这意味着,一旦遇上特大洪水,漯河人民是要做出牺牲的,因为他们要确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的安全,要确保澧河下游豫皖两省800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漯河人民抱定了这样的决心: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在这里滞洪,尽可能把洪水拦下!

  于是,从7月16日开始,人与洪水的较量在澧河两岸展开。第一乐章:布 阵

  早在7月14日,随着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的北抬,旋转的气象雷达日夜监视着天空。从气象卫星云图上看,那股暖湿气流绝对是来者不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早就盯住了它,经历过2000年大洪水的漯河人民睁大警惕的双眼时刻注视着它。它露头了,像一群湿漉漉的巨兽,正一步步逼近漯河。

  雨,果然来了,是特大暴雨!7月16日20时,澧河主要支流甘江河官寨水文站流量达到1750立方米每秒,水位67米,超警戒水位0.5米。雨势依然在增大,澧河沿岸一个个雨量站、水文站,载着雨情和水情的电波频频飞向舞阳、郾城,飞向漯河,飞向郑州,飞向淮河水利委员会,飞向北京。

  载着汛情的电波,时刻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神经;汛情的每一次异动,都紧紧地揪着每一位省领导的心。于是,一场决定此次抗洪救灾战役走向和结局的大谋划、大决策,在我省最高决策层迅速展开。

  7月17日,在北京开会的省委书记李克强接到汛情报告,当即通过电话部署抗洪救灾战役,并就抗洪救灾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立即上岗到位,坚守防汛一线,靠前指挥,科学调度,认真做好群众转移和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主要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工矿企业正常生产。

  17日凌晨3时,时刻关注着漯河汛情的省长李成玉,在抗洪抢险的最紧要关头,紧急赶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荧屏闪烁、灯火不熄的指挥部办公室里,他通过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及时了解和分析汛情,与专家一起商讨对策,并适时做出向泥河洼滞洪区分洪等重大决定,全面部署和指挥抗洪救灾工作。

  那些日子,省委、省政府大楼灯火通明。这里连接着抗洪救灾战役的最前沿,一双双深邃的眼睛时刻注视着漯河的天空和澧河的动静;这里是抗洪救灾战役的最高指挥部,一条条决胜千里的重要指示从这里及时发出。

  早在7月15日,省委副书记支树平就在当天的“重要天气预报”上批示,要求有关方面加强汛情监测,对可能出现的大暴雨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抗大洪抢大险的准备。16日下午,他先后到省气象局、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具体部署防汛工作。次日,他又带着省委的重托紧急赶往漯河抗洪一线。17日晚,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的省委副书记王全书,连夜赶赴受灾严重的乡村,看望群众,指导抗洪救灾。省委副书记李清林,要求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全力解救被困群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深入灾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在此次抗洪救灾的主战场漯河,随着汛情的加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紧急启动抗洪预案的明传电报和一道道紧急通知、命令,迅速发往所属三县一区。

  运兵布阵开始了。

  出差在外的漯河市委书记刘炳旺星夜赶回。

  市长靳克文日夜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坐镇指挥。

  漯河市四大班子领导,奔赴各自分包的防汛责任区。

  舞阳县、郾城县、源汇区领导紧急奔向所包乡镇。

  乡镇领导火速赶往防汛重点村和责任段。

  沿河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民兵组成抗洪救灾突击队,日夜巡逻在大堤和险工地段。

  水利、气象、水文、农业、公安、交通、卫生、民政等部门紧急动员,还有工厂企业、教师、学生……社会各界都紧急动员起来。

  (下转第二版)

  41万条编织袋到位。

  76艘冲锋舟到位。

  5300件救生衣到位。

  4吨铁丝、50方木桩、数百辆机动车到位。

  7万多人的抢险突击队集结待命。

  5000多人的巡逻队奔走在大堤上。

  2500名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接到命令,紧急驰援。

  截至7月17日凌晨澧河第一次洪峰到来之前,全市紧急动员抗洪救灾人员达12万多人。

  第二乐章:护 堤

  天公跟漯河人较上了劲儿。

  从7月16日上午开始,顶着暴雨彻夜守候在澧河岸边的村民惊呆了:河水打着旋儿、翻着跟头往上涨。一开始是半槽,转身再看,已经满槽了,再一眨眼,洪水冲到了堤跟。生长在河边的人见过的大水多了,从没见过这么个涨法儿,邪啦!

  官寨流量282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2.35米!

  何口流量166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0.71米!

  7月17日凌晨1时,甘江河、澧河沿线的告急电话,频频报告着洪水的消息。

  17日凌晨1时20分,漯河市委、市政府命令舞阳、郾城、源汇区沿河乡镇组织人员务必在当日5时、6时、7时以前,带着抢险工具和物资上堤抢险。

  护堤战在澧河两岸全面打响。

  其实,早在第一次洪峰到来之前,澧河沿岸的护堤战役已陆续展开。此时,上级一声令下,一支支抗洪大军,在黎明前的夜色里,在茫茫无边的雨幕中,踏着泥泞,迎着洪水,从四面八方奔向澧河大堤,奔向唐河大堤,奔向甘江河大堤,奔向滞洪区大堤,奔向一切需要保护的堤坝。

  前面是冲锋陷阵的党员干部,后面是万众一心的人民群众。

  跑步!没有谁这样命令,但每一个人都在大雨中趱足疾行。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堤,保卫家园。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澧河、唐河等河流146公里的堤段上,10万抗洪大军摆开阵势,与撕咬着大堤的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舞阳县莲花镇党委书记陈永军,从16日开始一直守护在澧河大堤上。他所在的莲花镇有95%的土地在泥河洼滞洪区,半数村庄和人口在澧河岸边,澧河防洪控制性工程罗湾分洪闸也在该镇境内,防汛任务十分繁重。他一连几天在大堤上守着,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偶尔打个盹儿,马上会又从洪水的噩梦中惊醒。不仅是他,17日凌晨,漯河市和舞阳县的许多领导也早早地赶到这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命令,17日凌晨3时58分,罗湾分洪闸开闸分洪,他们要确保大堤和分洪闸的安全。一场护堤攻坚战,将在这里打响。

  上午7时,陈永军发现罗湾分洪闸引堤发生漫溢。按分工,这个引堤不是他的责任区,也不属于莲花镇管辖,但他顾不上这些,立即调集罗湾村20多位村民,和守候在这里的各级干部一起,用装满泥土的编织袋堵住了漫溢的洪水。

  没来得及喘口气,罗湾村东头的澧河大堤开始漫溢,他们跑步赶了过去。

  上午9时左右,正在加固大堤的陈永军,听到一个更加可怕的消息:罗湾分洪闸引堤外侧出现大坍塌!而此时,更大的洪峰正在到来,如果不及时抢修,一旦引堤溃决,罗湾分洪闸就会失控,泥河洼滞洪区大堤将会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陈永军吓出了一身冷汗:堤下有两万多名群众,还有107国道和许多村庄,这地方保不住,不得了啊!″堵住,拼上老命也得堵住!″在哗哗的雨声中,他一边大喊,一边冲向坍塌的堤坝。

  这时候,又有40多位村民从附近村庄赶来。暴涨的洪水,是那样的桀骜不驯,装满泥土的袋子,扔下去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坍塌面在迅速扩大。

  ″上石头,赶快上石头!″陈永军一边抱起身边的石头,一边大喊。

  这时,靠近大堤的地方,已经水深齐胸,别说搬石头,能站稳都很困难,人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经过那两场抢险,多数人筋疲力尽,但看到在场的干部抱着石头往前冲,大家不知道从哪里来了那么一股子劲儿,忽地爬起来,抱起石头跟着往前冲。

  就在这紧要关头,由泥河洼北大堤14个村4000多人组成的抢险突击队赶到了。他们是按照镇党委的指示组织起来的。看到满身泥水匆匆赶来的长村赵村党支部书记赵群发,南大堤上的许多人都哭了。他是去年年底刚动了摘肾手术的啊,这样虚弱的人都赶来了,谁不感动?还有韩寨村女支书连银婉,60多岁了,前几天还在漯河住院,听到抗洪的消息拔下针头就往回赶,现在带着病赶来支援南大堤了。

  这就是咱共产党的干部啊!群众的泪水和着天上的雨水一起哗哗地流。

  ″上啊!″大家呐喊着扛起石头,背起泥土,堵住了坍塌的大堤,又在8.6公里长的大堤上筑起了1米多高的子堤。

  洪水在上涨,堤坝在增高。这是人与洪水的抗争,是意志与灾难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最闪光、最动人的是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脊梁。

  在郾城县阴阳赵乡水坑赵村,7月17日深夜,护村堤一个地方突然冒水,情急之下,村干部赵广力用自己宽厚的脊梁死死地顶住水头,为大伙儿抢修赢得了时间,使这个″蛤蟆溺泡尿都能淹着″的″水坑″、″锅底″,奇迹般地没有进水。

  在郾城县城关镇澧河大堤顿庄险工段发生大面积坍塌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顿发根一边指挥抢险队到自家的庄稼地里起土,一边撑着患有严重椎间盘突出的脊梁四处奔走。掂不动铁锹,就跪在地上一把一把往编织袋里捧土。他的精神感动了全村干部群众和武警战士,连80多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孩子都上来了,最终保住了大堤,从而保住了漯河市区。

  从16日晚到17日上午10时,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在暴雨和洪水中坚守了12个小时,打出子堤40.6公里,排除险情133处,为灾区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第三乐章:转 移

  尽管10多万干群与洪水抗争保住了大部分堤段,尽管罗湾分洪闸及时分洪减轻了大堤的压力,但毕竟洪水太大,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的澧河大堤一些地段再也支撑不住了。

  30多公里堤段漫溢。

  9处决口。

  一定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市委书记、市长,从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从省防指到市防指到县(区)防指,一道道指示强调着同一个主题:决不能因洪水淹死一个人,决不能因房屋倒塌砸死一个人,决不能因缺吃缺喝饿死渴死一个人,决不能因发生疫情病死一个人。

  几乎就在打响大堤保卫战的同时,11.4万人大转移开始了。

  ″大水来啦,老乡们,赶紧撤离,往大堤上、平房上、避水房上跑!″从黄昏到黎明,从澧河沿岸的村庄,到泥河洼滞洪区,广袤的天空和大地响彻着动员转移的声音。这声音,通过无线电波在天空呐喊,通过高音喇叭在村头回荡。警车上的警笛在不停地鸣叫,数千名县、乡、村干部在风雨中一声声地呼喊。停电的村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地喊叫,嗓子喊哑了,就用手拍门、用脚踢门,甚至爬到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子里查看,直到确信没有人为止;在一望无际的滞洪区,干部们分头走遍了每一口鱼塘、每一座瓜棚、每一个可能有人呆的地方。

  一时间,在通往大堤和高地的路上,到处都是转移的人群,干部们指挥着、呼喊着,扶老携幼往前赶。事后有人发现这么一个现象:灾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嗓子全是哑的,脸色全是黑的,他们的财产损失是最大的。滔滔洪水让他们脱了几层皮。

  他们消耗的不仅是体力,还有心力。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一些村民没有精神准备,或者是过于大意,站在屋檐下望着天上的大雨和地上的洪水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党员干部们一遍遍催促他们赶快转移,并帮助村民扎木筏、绑轮胎,往房顶上转移粮食和家具。不少村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老年人居多,一些老年人死活不愿离家,党员干部一边劝说着,一边背起他们就走。

  17日下午,连续背了一天泥袋、连口水也没顾上喝的韩宏伟,急匆匆地来到大杨村动员群众转移。他是舞阳县九街乡党委委员兼管理区区委书记,大杨村是他负责的3个村之一。当他来到王二妮老大娘家的时候遇到了麻烦:老人家舍不得家里的东西,说啥也不走。韩宏伟急了。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在他背着泥袋在臧湾险工段抢险的时候,得到消息说,他家进水了,年迈的父母正在危险之中,家里的家用电器全坏了,猪和100多只鸡、200多只兔子都被洪水冲走。当时,他与自己的家只有一河之隔,却顾不上回去看一眼。他深深地挂念着洪水中的父母,更牵挂着管理区内3000多名群众的安危,他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此时,面对这位固执的老人,他哭了,说:″你老人家就听我一回吧,我也有老人,他们也在水中困着呢,我没能回去照顾他们,就是为了救你出去啊!″老人听到这里,流着泪顺从地俯在了他的脊梁上。

  是的,在这场大转移中,许多孤寡老人是趴在党员干部的脊背上走出洪水的。在舞阳县孟寨镇邢王村,当身患风湿病的党支部书记王明,瘸着腿在洪水中背起80多岁的孤寡老人王先婉的时候,老人哭了,说:″要不是在新社会,要不是有共产党,恁大的水,谁会来救俺啊!″

  事后,有人问王明究竟背了多少老人,他说,记不得了。

  可是漯河人民记得,11.4万人是干部们搀出去的,是共产党员们背出去的,是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用冲锋舟救出去的。

  第四乐章:救 灾

  就在大转移的同时,救灾工作全面展开。

  雨,还在下,大堤、高地、平房顶上,到处都是从洪水中走出来的群众。11.4万人啊,这些人需要吃喝,需要衣服,需要存身的地方,还要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然而,房子倒塌了、进水了,水井污染了、粮食被泡了,灾区群众处于危难之中。

  一定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洁净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医治,不发生重大疫情!这是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命令,也是漯河市各级党委、政府抱定的坚强决心。

  于是,在尚未完全退去的洪水中,武警和机动抢险队的冲锋舟来了,乡村干部的木筏来了,带来了救命的面粉、煤球、方便面和矿泉水。

  在深可没膝的泥泞中,民政部门的车队来了,公安干警的车辆来了,带来了受灾群众急需的帐篷、衣物和药品。

  村组干部,不分白天黑夜,蹚着泥水随时把救命的物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在分发救灾物资的时候,党员干部首先想到的是群众。舞阳县九街乡大杨村妇女主任宣小华,一连几天推着木筏在齐腰深的水里为被水围困的群众分发方便面、矿泉水,每家每户都发到了,却时常忘记自家的那一份儿。一位邻居大娘听说了,难过得掉泪,说:″傻闺女,你咋没想到自己也是遭灾的人啊?″她淡淡地一笑,说:″一忙起来,忘了。″

  那些日子,在漯河灾区,许多党员干部把自己生病的父母亲忘了,把嗷嗷待哺的孩子忘了,甚至把吃饭、睡觉都忘了,然而他们没有忘记正在大堤上、在房顶上、在随时可能传播疫病的环境中等待救援的几十万群众。他们深知这些群众的困苦,恨不得一个箭步冲到灾区群众身边,做那些他们急需的事情。

  于是,随着漯河市委、市政府一声令下,42支由市直机关干部组成的救灾工作队紧急奔赴42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与此同时,医疗防疫工作队进村了。

  生产自救工作队进村了。

  他们进村了,带着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的捐款,带着排水机械、医疗防疫手册、防疫药品和消毒器械,带着种子、农药和农业技术,更带着一颗颗火热的心。

  他们在被洪水围困的村庄,日夜不停地排水。

  他们跳进漂浮着蛆虫的池塘,打捞并掩埋腐烂的禽畜尸体。

  他们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喷洒消毒。

  他们一边教村民使用饮水消毒剂,一边动手为村民打新井解决吃水问题。

  他们把科技讲座办到洪水退去的村头,又与村民一起把蔬菜、早熟作物植入晾晒过的土地。

  那些日子,进水的村庄水气蒸腾,蚊蝇肆虐,臭气冲天。工作队员们忙碌一天,晚上也没个可以安生休息的地方,许多人身上生了痱子和脓疮。他们全然不顾,他们担心的是疫情的发生,他们挂念的是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作物的及时补种。7月24日,漯河市防疫站站长姬铁闯,在舞阳县莲花镇一连奔波了10多个小时,没顾上吃饭,加上高温,突然晕倒在地。醒来之后,同行的医生让他休息,他却坚持挨家挨户上门巡诊。

  像这样的故事,灾区群众能说出很多。在抗洪救灾的日日夜夜,群众就是从党员干部那一件件动人的故事中,再次懂得了危难之时谁是自己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人。

  舞阳县文峰乡张集村65岁的村民张殿营记得,8月5日下午,回良玉副总理冒着酷暑来到澧河大堤上的救灾帐篷,亲切地拉着他和乡亲们的手,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安置和身体状况。他知道,回良玉副总理是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来慰问大家的;是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委托来看望灾区群众的。那天,他有多少感激的话想对回良玉副总理讲啊,可是当着他的面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含着泪微笑着,在心底一遍遍地呼喊:″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啊!″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殿营老人说,他是个耿直人,从前对个别基层干部横竖看不惯,老爱挑他们的毛病。这次发大水,他家的房子泡塌了。就在他十分绝望的时候,县委书记杨国志和镇里、村里的干部一次次来看望他,安置他的生活,并亲切地安慰他:″老人家,别难过,旧房子倒了,我们给你盖新的,你要保重身体啊。″他感动得只想下跪。他对记者说,恁大的水,要是在解放前,即使不死也得去要饭,现在俺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多亏有共产党的好领导。

  舞阳县九街乡大杨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从洪水到来的那天起,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日夜关心着灾区群众。当李克强书记来到村里看望大家的时候,村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心头的感激之情,都情不自禁地鼓掌、鼓掌、再鼓掌,把巴掌都拍红了,许多人流下了热泪。当李成玉省长来到村里慰问大家的时候,乡亲们围在他的身边,回答他亲切的问询,跟他坦诚地说着心里话。

  在郾城县阴阳赵乡水坑赵村,前去指导救灾的县委书记贾全明乘坐的防汛指挥车陷入泥水中,村里几十名群众一起把车抬了出来。村民们说,抬着车,心里高兴啊的县委书记的车!朴实的村民们,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尾声:绿 野

  ″7·17″,人与洪水的大搏斗,漯河人民胜利了。

  虽然倒塌了14500多间房屋,淹掉了147多万亩庄稼,损失了60多万只(头)禽畜和许多公路、桥涵、树木,但漯河139.3万名受灾群众无一人因洪灾而死亡。这就是胜利,最大的胜利。

  回良玉副总理在视察灾情后,欣慰地说:″这是一个奇迹!″

  的确是一个奇迹。

  许多漯河人在回忆抗洪救灾过程时说,抗洪救灾决策层的每一个决策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护堤,是为了人;分洪,是为了人;转移,是为了人;救灾,是为了人。决策者们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时,各级领导在了解灾情的时候,第一句话常常是:人呢?人怎么样?他们说,只要人在就好。人在,倒塌的房屋会重新建起来,淹掉的庄稼会重新种下去、长出来,损失的一切会重新创造出来。这是灾区群众从党员干部口中听到的最多、也最令人感动的话语。

  人在,绿色就在,希望就在。

  8月14日,记者一行在灾后的漯河大地上,到处看到正在耕作和重建家园的人群。在舞阳县孟寨镇邢王村的一块田地里,两位老农正在烈日下锄地。说到灾情,他们的表情是轻松的,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他们说,涨了恁大的水,一家人安安生生地活着,这就是福啊!让他们欣慰的,还有眼前的庄稼。救灾工作队送来的″中绿1号″绿豆种子,已经在他家和乡亲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出半尺高了。在乡间公路的另一侧,几百亩大的蔬菜苗圃里,菜苗正郁郁葱葱。

  站在重新泛绿的土地上,身材高大的邢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挺直了贴满风湿膏的身板。他说:″庄稼已经种上了,要不了几天,到处又会是绿油油的。困难是暂时的,日子会好起来。″

  望着忙碌耕作的人群和正在蔓延着绿色的田野,我们像相信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样,坚信灾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这是生活的逻辑,也是″胜利″这个词最重要、也最令人感动的涵义。②9,因为俺抬的不是官老爷的车,而是前来帮俺救灾的共产党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