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卢新华新作《紫禁女》出炉 卢新华的真正“伤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12:14 新华网

  尽管我做过许多事,但除了文学外,还没有一样是我可以从内心把它当成事业对待的东西

  和卢新华约定的采访地点是他在上海的寓所。在采访中,卢新华的语速很快,让人很难插进话,或许是寂寞太久,乐于表达;或许是新作《紫禁女》的出炉,让他重获文学青年般的激情。

  26年前的彩票

  见到卢新华那天,是2004年8月9日,记者开玩笑地对他说,再过3天,你的《伤痕》就26周岁了,可他笑着说:你又在提那张彩票了!现在,只要提起让他一举成名的小说《伤痕》,卢新华总喜欢以彩票来调侃。这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彩票,得到它,卢新华当年是冒了一定风险的。

  1978年,卢新华只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伤痕》是他虚构的一篇小说。小说完成后,起初不但没有引起反响,甚至还有人认为小说不够典型化,政治上有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说《伤痕》从卢新华的抽屉转移到了墙报头条,结果复旦的老师和同学争相阅读。之后,《文汇报》编辑通过复旦中文系的一位女教师,向卢新华要去了小说原稿。1978年的8月12日,《伤痕》在《文汇报》正式发表。

  小说在《文汇报》发表当天,报纸就开印了100多万份,加上各地报纸的转载和多人传阅,当时有种说法是:全国读者的眼泪足以流成一条河。

  成名之后,卢新华成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代会代表、上海市青联常委,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很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荣誉,一夜之间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伤痕》之后,卢新华还写过十几个短篇、中篇《魔》和长篇《森林之梦》,这些创作都被《伤痕》的光环所掩盖,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1986年,卢新华自费去美国留学。至此,伤痕文学第一人在中国文坛消失。

  我看到了真正的伤痕

  如果说,当年的《伤痕》给了卢新华一张一举成名的彩票,那么当他踏人美国国土后,这张彩票的运气似乎尽了。

  到美国后,卢新华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东亚语言文化系。读书期间,为了赚取生活费,他曾踩过三轮车。靠踩三轮车赚到的钱,卢新华不仅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还把太太和孩子接到了美国。

  1988年硕士毕业后,卢新华到洛杉矶的一家书店从事与中国内地文化有关的图书发行工作;1991年底,他自办金融公司,亏掉了1万美元,做期货又被别人骗掉l万多元;再后来,他将7万块钱交给一个要好的同学炒股,结果也惨遭失败。

  卢新华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失败。他说,我从不为选择出国而遗憾,即使在美国最困难的日子,我怀疑的也仅仅是自己经商的能力,而不是其他。

  经商失败后,为了养家,卢新华到洛杉矶赌场,成为一名发牌手,虽然工作不那么风光,但稳定的收入足以让他有稳定的生活。

  这次回国,许多人问卢新华,是不是在美国的事业不如意才想起重操旧业?对此,卢新华的回答是,尽管我做过许多事,但除了文学外,还没遇到过一样是我可以从内心把它当成事业对待的东西,其实,我从未离开文学。

  目前,卢新华一家5口,3个孩子在美国读书。虽然在上海购买了两处住所,但也只是间或才回来走走。这次之所以在国内逗留半年,是为给他的新书《紫禁女》做宣传。出版社为了拓展市场,为《紫禁女》打出了中国的《百年孤独》、卢新华复出之作等口号。

  新作《紫禁女》的灵感,虽然只是卢新华3年前和朋友的一次交谈中获得的启发,但却凝聚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数十载的潜心思索,更融汇了他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感悟。卢新华说,小说描写的女主人公石玉身体上留下的那个半封闭的烙印,其实也象征以儒学为主导、佛道为呼应的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给中华民族所留下的后遗症。

  时隔26年,卢新华似乎体味到了更深意义上的伤痕,它不仅来自中国社会的某一特定时期,那是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中不可避免的痛。卢新华说,这次回国,他除了宣传自己的新书,还要到一些大学去做讲演,以自己的切身感悟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走向开放的深刻意义和历史必然。(实习记者杨林、记者黄泓)

  伤痕二十年

  丁东

  伤痕文学的兴盛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但伤痕文学体现的表达民心、传达民意、抒发民情、声张民权的精神,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卢新华的小说新作《紫禁女》的出版,使伤痕文学重新被读者提起。

  小说《伤痕》于1978年8月21日在《文汇报》全文刊登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进而激发了此后数年的伤痕文学大潮。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回头来看,一篇艺术上较稚嫩、思想上也欠深刻的小说。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

  从社会史方面看,小说所描写的政治运动和政审制度对一个普通家庭的伤害,当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特有的伤痕,而是无数中国家庭都有的伤痕。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每次政治运动都造成了无数冤假错案。而且,一人蒙冤,株连全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政治迫害和政治歧视的中国人,累积已经过亿。

  小说《伤痕》创作和发表的时期,正是胡耀邦入主中组部,着手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时期.小说虽然把主人公母亲的冤案定位为张春桥的迫害,但在广大读者看来,是道出了所有受害家庭的心声。在此后到来的伤痕文学大潮中,凡是引起轰动的作品,无不是受过侮辱和迫害的中国百姓心声的流露和宣泄。它和当时中国大面积平反冤假错案、争取民权的社会大变动是互相呼应的。

  从文学史方面看,小说《伤痕》开启一个时代文学新风的标志。此前的30年,中国大陆的文学基本上是主流政治的宣传工具一一歌颂多少,暴露多少,歌颂什么,暴露什么,怎么歌颂,怎么暴露,都有一套钦定的规矩,到文革中已经发展成样板戏为代表的三突出原则。小说《伤痕》篇幅不长,却突破了沿袭多年的宣传模式,没有歌颂任何一个正面形象,让当时的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这样的小说,如果发表在1957年以前,作者无疑要被打成右派,如果在文革中发表,作品又会被当成大毒草铲除。然而,《伤痕》不但没有被铲除,反而被广泛传播,还获了奖,这说明文学的.新时期当时已经开始。当;然,在《伤痕》之前,比它=思想上更深刻、艺术水准更高的文学作品早就有了,比如,余易木的《春雪》、《初恋的回声》,但这些作品没有发表的机会。《伤痕》获得了适时的发表机会并引起极大反响,这使它成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先声。小说《伤痕》也由此获得了和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解冻》相提并论的文学史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伤痕文学声浪渐微,文学创作界的主潮转向对新形式的探索以及文化寻根,文学也从社会公众关注的中心位置退向只有小众感兴趣的边缘位置,只有少数作家仍执着于以自己的笔墨声张民权。

  作为文学思潮,伤痕文学的兴盛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但伤痕文学体现的表达民心、传达民意、抒发民情、声张民权的精神,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每个作家都有他的创作自由,他有权在私人空间里,按照个人兴趣,营造自己的世界。然而,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作家数以万计,如果绝大多数作家都有意回避公共领域的问题,不愿意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用自己的笔墨为民权张目,那一定是国家对文学的奖惩机制出了问题。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