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整合锻造大产业——旅游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07:24 山西日报 |
(本报记者郑凤岐张云)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产业,在地域经济外向度发展中起着“晴雨表”的作用。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自去年“非典”后迅速转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省旅游局提供的一组数字表明:1至6月份,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88.75万人次,与2002年同比增长41.21%,与2003年同比增长144.53%;旅游总收入达到82.11亿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42.53%,与2003年同比增长142.43%。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了我省旅游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省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提高。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旅游业正由接待型向产业型转变,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省委、省政府关于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正逐步演变为现实。” 大整合推进大市场 今年上半年,我省旅游市场趋旺有两大转折点: 一是春节黄金周,全省旅游市场由淡转旺。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38.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2597万元,仅五台山1至2月份进山收费人数就达9.2万人,是前三年1至2月份进山人数的总和。 二是“五一”黄金周,全省由重点景区火爆转变为全线升温。长治、晋城、阳泉、吕梁、运城等市游客激增;五台山旅游收入名列全国99个重点景区第二,接待人数名列第五位;运城新开发的盐湖景区,旅游收入逐月成倍增长。 对于我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的全线飘红,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和平将其归纳为一句话:“大整合带来大发展。”今年以来,我省旅游部门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实施了产业发展战略上的几大调整措施。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今年我省增加了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运城盐湖等自然风光旅游,以及大寨、平朔露天煤矿、大同晋华宫矿、杏花村汾酒厂等工农业旅游和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了佛教古建、自然风光、红色之旅、工农业旅游和自然科技游“五位一体”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新格局,并确定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宣传主题,围绕大运旅游经济带,第一次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出了七条精品旅游线路。 ———调整市场定位。根据我省是国际旅游二级市场和国内旅游具有比较优势的实际,将过去以发展入境旅游为重点转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 ———调整市场开拓战略。国内市场实施“东进战略”,把京、津、沪和冀、鲁、豫、陕等周边市场以及东南沿海作为我省国内客源的第一增长极,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市场;海外市场以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为重点,巩固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市场。我省与韩国大韩航空公司等三个单位签订了20架次旅游包机协议,与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侯全球事物中心签署了旅游谅解备忘录。 ———调整宣传促销方法。今年以来全面实施分类指导、分层促销的市场宣传促销机制,侧重整体形象和五台山、平遥古城主打品牌的宣传,市、县和旅游企业则注重品牌,突出特色,包装线路产品进行整体促销。各市旅游局、旅游企业参加了烟台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杭州中国旅游交易会和在上海、香港、日本、俄罗斯、法国、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旅游交易会,并赴俄、新、马、泰、韩等国开展了旅游促销活动;山西旅游第一次在CCTV-4黄金时段连续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北京晚报、台湾旅报整版宣传了山西旅游整体形象;太原市旅游企业还与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旅行商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省旅游局采取大篷车促销等方式,到深圳、郑州、上海等地进行促销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大管理营造大产业 上半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是十分正确的。为了全面实施“旅游兴省”的战略目标,全省旅游系统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上狠下工夫,以大管理营造大产业。 ———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在省旅游局聘请国内知名专业旅游规划单位,邀请国内40余名专家进行多次研讨的基础上,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召开旅游产业发展会议,批准下发了《山西省旅游振兴与发展行动计划纲要》,指导完成了大同、太原、临汾、运城、晋城市旅游规划和乔家大院、榆次老城、皇城相府、长治慈禧故里四个景区的规划。 ———旅游企业改制有新突破。今年以来,由宋北杉副省长带队,组织全省旅游部门赴四川、陕西、浙江、安徽四省和峨眉山、华山、普陀山、黄山等改制成功的景区进行广泛调研,着手制定了五台山风景区改制方案。同时,与香港中旅集团磋商,并报请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了我省第一家、去年以来全国惟一的合资旅行社———港中旅国际(山西)旅行社有限公司;积极与上海锦江、香港中旅联系协调,在国贸大饭店、万狮京华大酒店实行了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网络编辑 郭丽湘 (山西日报) 友情链接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