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学校建在家里——记岛上教师王守奇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08:29 光明日报 |
丰捷 46岁的王守奇总喜欢这样调侃自己:“我今年46,看上去64。” 对自己过早的苍老,王守奇从未流露丝毫的懊恼,相反,他满脸透着幸福。当了20年的乡村教师,“为了家乡的子孙,付出一切都值得。”他说。 身为村里屈指可数的“文化人”,王守奇的教师生涯开始于1983年,那时他还只是一名代课教师。 王守奇的学校太特别了。1982年,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南部县建起了我国西南最大的蓄水工程——升钟水库。水库改变了这里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境况,给川北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同时也淹没了12个乡的良田沃土。宽阔的水面将连绵的群山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从山脚搬到山顶。王守奇所在的双峰乡就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全乡14个村,有12个村被淹,村民们被迫分居数十个岛屿,人均收入不足二百元。 王守奇住的龙马镇村被水分成了三个山头,村里原来的学校淹没了,王守奇成了“光杆司令”。“不能让孩子们中断学业!”,刚刚从村干部顶替上来的王老师想尽办法,终于租到了几户人家闲置的祠堂,学校又办起来了,只不过是被村民们笑称为“鸭棚子”的流动学校。 一年中,王守奇在同时租用的四五个祠堂间打着游击。天气好时,一周换一个地方;天气不好时,上课地点得天天换。因为库区岛屿多,风向多变,哪种风向到哪个岛子更安全,怎么走更近,王守奇费尽了心机。学生们分散在各个岛子上,王守奇就每天一早扛上自制的小黑板,摇着自制的木船从自家山头下的码头出发,绕周围岛屿一圈,载上等在各个码头的学生,再一起到当天的“鸭棚子”,晚上再往返于各小岛把孩子们送回家。 1984年6月的那一天,至今留在王守奇的记忆中。“三个岛的学生都要往家送,那天最后送的是四年级的7个学生。大概是6点钟,足有两公里宽的河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船一下就翻了。我和7个孩子在风浪中搏斗了一个多小时。”最终王守奇带领自己的学生挣扎着游到了岸边,但这件事最终改变了他和他的学校。 “每天这样太危险了,让学生们住校,每周往返一次,安全得多。”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王守奇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了。但他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力量,除了他自己和他的家人。家里两间房,一间自己住,一间学生们住,从1985年开始,王守奇式的“家庭全寄宿制学校”就这么因陋就简地办到了现在。 “当时,24个学生,除本岛的以外,其余十几个全住在了我家”,现在,王守奇家的房子多了几间,住宿的学生增加到了几十个。 在这个既是家又是学校的地方,王老师既是老师,又是父亲。“孩子们每学期从家里带70斤粮食,虽然不一定吃得好,但能吃饱”。王守奇这样一句轻描淡写地“吃饱”,却是以每月搭上300元钱为代价的,而他每月的全部工资才745元。夜里,他和爱人轮流起来四、五次为学生盖被子;刮风了,他要为他们关窗户;下雨了,他要为他们送便桶。 “从1985年9月1日到现在,在我家吃住的小学毕业生共有398个,他们中有18人考上了大学。”这就是王老师的骄傲,这也是他“支撑下去的动力。” 王守奇每天的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清晨4点起床,他的第一件事是一百斤的担子挑6—8担水;6点学生们起床,吃早饭,晨读;7—12点,上5节课;下午学生们自习、劳动;晚上7点,带着学生们看新闻联播,然后给孩子们洗脸洗脚,招呼他们上床睡觉;随后至12点,准备1—6年级语文、数学、政治、品德等11门课的教案。 王守奇说他给予学生的是愉快教学,每节课只讲15分钟,然后把知识编成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熟悉知识。除了数学语文,他还教音乐、图画、自然和写字。没有自然课本,他就自编乡土教材;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却并不影响王守奇向学生灌输自然、科学的观念。课外时间,他让孩子们观察花鸟鱼虫,认识动植物、认识自然。周末孩子们也有任务,种一些植物,观察它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然后和老师一起讨论。没有音乐老师,王守奇说他自己也唱不好歌,但课前课后,他的学生们却能从《小燕子》、《数鸭子》唱到《走进新时代》。如果问孩子们是谁教的,他们会仰着脖子,笑咪咪地齐声说:“王老师教的。”这时候,王守奇最自豪,“他们唱得好,什么歌都会唱,要不要听一下?”于是教室里便响起一片童稚、清沌的歌声,一张张认真的小脸和歌声中的王守奇陶然的神情犹如一幅充满温情的画。 是王守奇改变了山里孩子的生活乃至命运:如果没有王老师的爱和耐心,当年17岁被邻县的小学赶出校门的王云白不可能考上大学,如今在重庆当起法律顾问;如果不被王守奇从成都一户人家抢回来,现在已是县城中学老师的冯孝英也许至今还是一名小保姆。 为了他的学生,王守奇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好像什么也没有。他的两个儿子都没能得到他格外的关爱,哪怕像他的学生一样。“大儿子没找到好工作,二儿子明年考大学。”但王守奇说不打算让他读大学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这么多年,钱全都用在学生身上了,王守奇换来的是每年收到的100多封感谢信。 “说不苦不累是假话”,放弃了当乡长,到县城过舒服日子的王守奇说他也想过离开,但对家乡、学生的爱让他最终牺牲了自己,“人民,子孙需要我们,我们怎么可能逃避,事业需要我留下。” “下辈子我肯定还当老师。我从这片土地上成长,我还得回报在这儿。”王守奇说他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学生拿到成绩单,没有一个不合格的。至于最想要的,他说,去年龙马镇村有了电,现在特别想买台幻灯机,让学生们享受一下最简单的现代化。格外注意自我学习,自费去过不少地方的王老师有着令人惊异的先进理念,他说,“我们只要把这趟车拉到历史的转折点,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