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访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09:0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9月2日消息近日,北京广播学院在迎接50岁生日之际,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近年,中国大学改名之多,业界和社会已并不当成新闻了。如能抓住学院晋升大学的契机,促其突变发展,才真正具有新闻内涵。作为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否有这个教育底蕴和“新闻意识”呢?记者在采访中探讨着。

  130所高校办了播音主持专业

  近400所大学设新闻传播院系

  领军者应“君子合而不同”

  北京广播学院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的摇篮,它为广电系统及相关行业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培训在职人员则达到了34万人次,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3978人,作为传媒专业院校,在世界也为仅有。但是,随着大众传媒在现代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媒教育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短短5年,开设广播影视和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竟达到130多所,既有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有省市的高等专科学校;而新闻传播学专业则有近400所大学设立,工科、农科、医科大学都有。作为“211”工程百所重点大学中的传媒教育最高学府,北京广播学院向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已迫在眉睫。

  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教学自为翘楚;新闻学上也是佼佼者,是全国4个新闻学博士授权点之一;它还最早获得了电影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目前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专业、都是在信息传播领域。而在近年更名的大学中,“综合性”是关键词之一,五六十年代建立起的以单学科为主的行业性院校,有不少在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转型;但是“综合”的标准是否就是办齐了文、理、工、商、艺呢?更名中国传媒大学后是否也意味着专业要无限扩张呢?

  接受采访的学校负责人讲了一句话:“君子合而不同”———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传媒大学将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实施“造峰填谷”的学科发展高原战略,把原有的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引领中国信息传播学科整体发展,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节目制作与交流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简言之:有所为、有所不为,它要做信息传媒教育的领军。

  大学生培养实施“3+1”模式,在校即派留学

  建三个学部确保厚基础而出类拔萃

  一所大学往往因其著名的毕业生而广为人知,北京广播学院更有此优势。在更名之际,学校强调的是教育观念必须转变,不能总津津乐道以往部门办学时毕业生怎样抢手,与业界关系如何紧密等。今天对学生的培养要有全球意识、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对大学最关注的焦点。

  从2002年起,北京广播学院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的学校。广电总局从1994年起即建立教育基金,“九五”以来对北京广播学院的资金支持达2.5亿元以上,并将继续支援下去,促进学生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譬如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正在尝试实施“3+1”模式,即与美、英、加拿大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播音系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半年时间去留学,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则至少要有一年时间在外国学习———这在全国都是鲜见的。

  在由学院更名为大学的过程中,学科整合是重要一步,它的终极效果也应落实到学生培养上。该校现有38个系组成的14个二级学院,将整合为3个学部———即理工学部、艺术学部、新闻与传播学部,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培养,专业要求出类拔萃,让学生以更优的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挑选。

  研究型大学要把学科做大、学术做强、学问做精

  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者,领风气之先

  学生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北京广播学院在更名之时,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并不意味着追时髦、抬身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要做大,学术要做强,学问要做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该校当前的一个热点是成立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院是大多数进入“211工程”大学的申报资本,目前全国已有65所大学获准建立研究院。北京广播学院1998年只有7个硕士点,刚刚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实现了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博士点零的突破;6年后的今天,该校拥有了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专业、29个硕士专业,这种超常规发展在国内高校并不多见,但是,离“研究型”大学还是颇有距离。

  在更名“大学”时,学校提出:要有更多的教师走出去交流,到国外优秀大学讲学、访问、做学术研究,努力成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学者,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国内业界演讲、培训、策划等受欢迎。在师资结构上,也要改变以往多从本校毕业生中选择留校,从传媒单位调来经验丰富者为主,要尽量聘用其它著名大学、尤其是国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并吸收一部分外国教师。学校制定了“三八二工程”,即努力造就30名国际知名学者,80名国内知名教师,200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他们提供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国际间合作、带薪学术休假等条件。

  从今年1月起,学校校园内每月都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举行,从播音艺术研讨会开始,到正在和即将进行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外电台电视台台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直至年底的首届党报党刊学术研讨会,都突出着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从“广播学院”到“传媒大学”,确实不仅仅是称谓之变,而是努力“筚珞蓝缕启山林我自独领风气先。”

  承领国家级科研项目

  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经济文化发展

  “九五”规划以来,北京广播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就有39项,包括“863”和“97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并设立了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今天,学校还特别提出:树立为首都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立足北京,服务首都。

  首都北京是文化中心,也是文化产业改革的排头兵,北京广播学院已参与了一些前沿课题研究,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研究”,是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进行的。拟建的“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以“北京传媒经济数据信息中心”为核心,建立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传媒经济数据库信息中心;依托数据中心,向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广电集团、京报集团、北京出版集团、歌华集团等,提供决策支持和运营咨询。该项目今年启动,将更加体现“传媒大学”的特色。

  后记

  近年学校校庆、更名的消息不少,大都在“大”字上做文章:百年大学要把文、理、工、商、医、艺等专业全部囊括;学院升为大学就扩大校园地盘、学术领域;中学成了示范校则争建游泳池、室内运动场;一些小学也乘势挂出若干分校招牌……其效果如何呢?譬如百年来都未有工科专业的大学要办工科,国家又得投入多少经费为它重置实验工场?从未教授过临床医学的理工科大学管起了大医院,如何管呢?这类专业能招来符合这类名校声誉的优质师资与生源吗?校园环境堪比星级宾馆的示范高中,又有几个特级教师在岗位授课呢……

  毫无疑问,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加快发展,但这个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还应是坚持内涵的发展,着力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如此,学校的产品———广大学生才能受社会欢迎。广大学生和家长及社会,最看重的就是学校的办学质量。

  因此,记者写下这篇“探访”。北京广播学院在走向中国传媒大学之际,强调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要更快地提升教师水平,要创造更浓的科研气氛,做“君子合而不同”的领军者,都值得一书。来源:媒体安都责编:金风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