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爱情教育从娃娃抓起好不好?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00:08 人民网 |
新闻点击: (作者:季明) 上海初中教材中首次设立的“爱情单元”,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舒婷的《致橡树》、苏童的《老爱情》、节选自《简爱》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 “爱情如歌”单元在编排上可谓煞费苦心,《给女儿的信》说明爱情是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致凯恩》则是对爱情的讴歌,《老爱情》体现了爱情的忠贞和相濡以沫,《致橡树》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强调爱情应当是平等的。评说链接: (作者:耿银平) 人为制造爱情禁区的教育没有将正常正当的情绪传达给学生,善意的围追堵截违背了青少年心态和情感发展规律。“爱情如歌”将新鲜情感资源引入课堂,课堂上也可以“谈情说爱”,让孩子认识到单调的课堂之外还有更美好的情感空间,知道爱情是幸福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 教材作为教育载体,采取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只要解放思想,认真规范,“爱情单元”进教材也是一种教育大智慧,值得期待! (作者:墨帅) 爱情观的培养和教育理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以及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在孩子们眼中,爱情也许就是爱情,恐怕还难以从爱情文章中参透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对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来说,“不懂爱情”也许并非坏事。如果刻意地为其灌输某些爱情观念,恐怕倒会引发更多“成长中的烦恼”,并且多少有些背离教育事业的宗旨。 爱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私密性。在教育活动中,它是不宜成为张扬或炫耀之物的。它可以悄悄出现在学生们的课外读物里,也可以出现在外界的小说、电视里,但却绝对不适合堂而皇之地展示于孩子们纯美、清新的教科书当中。编辑留言: 教材设立“爱情单元”是开拓性的,这种改革也引发了争议。褒之者认为是破除了“青春禁忌”,加强了“人文教育”;有的父母担忧是让孩子学早恋;贬之者则认为搞爱情教育从娃娃抓起是背离教育宗旨的。您认为让初三的孩子们学习这些内容是好是坏?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