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亚洲政党交流 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4日08: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新华社发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秋色宜人的美好季节里,我们在美丽的北京,迎来了出席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的各位嘉宾和代表。我谨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名义,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创建于2000年9月的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是亚洲各国政党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适应区域合作深化的势头、扩大政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创举。四年来,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正在成为推动亚洲各国政党交流合作、促进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我相信,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本届会议,一定能开成共商和平发展大计、探索友好合作之路、推动区域合作和交流治党治国经验的盛会,一定能把亚洲政党间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 亚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陆。尽管亚洲各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也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正如曾在我国广泛传唱的《亚洲雄风》这首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云也手握手。我们亚洲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就诞生在亚洲,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行为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代以来,亚洲各国人民曾饱受过侵略之害和战争之苦,因此,最懂得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历史证明,实现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离不开交流合作,促进亚洲各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联合自强。我们高兴地看到,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亚洲各国政府和政党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地区合作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的亚洲区域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现在,亚洲地区的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古老的亚洲正在走向复兴,一个崭新的亚洲正在蓬勃崛起。我们对21世纪亚洲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坚信,拥有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最大能源储备的亚洲,只要不断弘扬珍视和平发展的文化传统,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为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1世纪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环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活动依然严重,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导致的暴力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威胁着亚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人口膨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数字鸿沟,制约着亚洲国家的发展。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新形势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通过扩大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需要亚洲各国政府和政党拿出政治智慧来,拿出政策措施来,拿出实际行动来。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证,而合作共赢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推动亚洲各国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努力造福于本地区的广大民众,既是本届大会的鲜明主题,也是我们亚洲各国政党和政治家的历史责任。借此机会,我愿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努力把握机遇,不断拓宽区域多边合作的新渠道。多边合作需要多种平台,共同发展需要共同参与。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方兴未艾的区域合作潮流,为亚洲国家的多边合作提供了机遇。我们应当按照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亚洲各国政府间的对话、合作与磋商机制,同时,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各国政党、议会和民间团体在区域对话合作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各显其能,各展所长,使亚洲区域对话合作朝着更加广泛深入和持久有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坚持求同存异,不断拓展寻求更多共同点的新途径。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的差异、社会制度的不同、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不应当成为扩大区域对话与合作的障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正是检验我们政治智慧的标志。我们希望,亚洲国家的政府和政党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尊重彼此的利益关切,以建设性的姿态寻求共同点,谋求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协商一致而不是强加于人,弥合分歧而不是制造事端,联合自强而不是损人利己,努力实现合作双赢。 第三,不断增强互信,积极探索地区安全合作的新模式。互信才能消除猜疑,合作才能共享太平。面对国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希望亚洲国家都能从共同安全的大局出发,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坚持在联合国宪章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化解矛盾,友好协商消除分歧,互谅互让解决争端,努力为地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政治和安全环境。 第四,着眼联合自强,开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联合自强才能共同发展。亚洲各国都应当站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强经贸合作,扩大相互投资,增进技术交流,推动人员往来,有步骤地相互开放市场,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协商解决经贸合作和资源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把地区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女士们,先生们! 政党在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国家关系、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方面有着独特作用。过去,亚洲国家的许多政党曾带领本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外来干涉而奋斗;今天,亚洲各国政党正在为发展民族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振兴而努力。亚洲各国政党在实践中积累的治国理政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关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这里,我愿意把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向各位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上个世纪20年代初,我们党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中,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增强,近13亿中国人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大政方针:一是毫不动摇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证;二是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广泛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简明的解读就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朋友们都可以看到,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给亚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不仅对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产业的转移形成了积极推动,也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在新世纪的任务归结为三个方面,这就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内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外坚持与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体现在这里,坚持抓好自身的发展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相统一也体现在这里。 女士们,先生们! 亚洲地区面积占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一半以上。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不仅将造福于亚洲人民,而且也有利于整个世界。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我们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将始终着眼于实现亚洲的和平、安全、合作与繁荣,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坚强有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还将证明,一个稳定、发展、繁荣的中国,必将有利于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新世纪的亚洲政党合作,在相互尊重中平等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扩大共识,在加强合作中共谋发展,努力建设和发展具有多样性和蓬勃活力的亚洲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同亚洲各国政党进一步发展交流和合作。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亚洲而努力奋斗! 谢谢各位!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04日 第四版) 相关专题: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