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画苑巴蜀展新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05: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薛永年

  四川省诗书画院的成立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有力举措。

  中国古代以创作为主要任务的画院,叫“翰林图画院”,孕育于五代,在两宋得到了空前发展。画院以精于体物、妙于寓兴的创作理念,以“画者文之极”的文化自觉,以诗情启发画意的创作意识,丰富深化了古代院画的优良传统。

  20世纪以来,因为民族振兴成了迫不及待的使命,向西方寻求真理成了当时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西学的引进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无疑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进,但“言必称希腊”的盲目崇拜,不仅导致了极端的片面性,也易于忽视“古为今用”的重要意义,西式的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的画院却随帝制的废除而烟消云散。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创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画院,开始了中国画院史上的崭新阶段。然而,十年“文革”对古代传统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全盘否定,也使画院的兴办与发展遭受艰难,致使着意扶植发展民族绘画的原有含义被无形削弱和明显遮蔽了。进入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许多新的文化元素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不少人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转型缺乏自觉,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思潮开始萌动。正是在这一文化发展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以其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发展的深刻洞见和对四川历史文化的精深了解,提出了设立四川省书画院的倡议,于1984年建成了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画院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其重要意义在于,既在开放的形势下放眼世界,又自觉地将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它理所当然地昭示了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中国美术的正确道路。

  四川省诗书画院在两任院长杨超、杨析综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出作品、出人才为宗旨,深入发掘、研究、继承优良传统与努力探索、创新相结合,以实现创作上时代性、民族性与个性的统一。经过20年画院上下的一致努力,四川省诗书画院已拥有一支精锐有力的队伍,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已成为弘扬民族绘画、中兴巴蜀文化传统、锐意推陈出新的中坚力量,在全国书画创作研究机构中具有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从历年的作品可以看出,陆续进入四川省诗书画院的新锐,在持续的变法图新中多已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作为一个整体,也还有着不大被人们关注的共同趋向:

  其一,是以民族传统为根基,广取博收,积极整合,有效扩大中国画的表现力。自古以来,巴蜀文化钟灵毓秀,奇绝一方,随后又借鉴了楚文化的浪漫、秦晋文化的雄强、中原文化的雄厚、吴越文化的秀丽等等。安史之乱中明皇幸蜀,抗日战争中陪都之设,更使四川成为全国的主流文化中心,创造出代表时代水准的文化。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们大多能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地发扬这一传统,有体有用地整合各种资源;大多以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语言为基础,辅以水墨写实的造型功力,补充以西方现代艺术处理形色与平面的手段,改变了一味追求西式写实或西式抽象的囫囵吞枣,又巧妙地融会西画之长,因而在个性发挥的同时,具有了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

  其二,是在对诗书画关系的深层理解中深化立意和创造意境,追求诗情书意乃至哲理的统一,以期丰富作品的精神内蕴。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们,并不都是书法家,也不是个个能诗,但却在画院定名为诗书画院的启迪下,面对当代生活,在钻研传统与投身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领悟了在绘画中追求书意诗情的深刻道理,因此他们的佳作,不着力于强化刺激观者的视觉官能,而是通过引人想象的意境和精微奥妙之笔墨引导观者的思维,唤起相应的综合感受,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其中的精妙之作又以动人的情思甚至隽永的哲理引导观者精神的感悟与升华。这虽然并不能说为该院画家所特有,但该院的一些作品却表现得更为充分。

  诗书画结合,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经过真正懂得中国艺术文化奥秘的老一代革命者的精心倡导和四川省诗书画院同仁的努力实践,已经愈益显示出面向21世纪的深远意义,这是尤足令人欣慰的。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05日 第八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