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城市的毒瘤 ———我市违法建筑问题透析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07:42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大量蚕食土地 记者获悉,我市违法建筑面广量大,违法建筑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永久性违法建筑的存量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甚至以几何级数增长,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超出了我们的的想象。 违法抢建高潮不断出现。市里每次下决心遏制违法建筑,都会出现违法抢建的狂潮。制止违法建筑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得不到落实。比如,1989年特区内实行土地统征,引发了一轮占地建房热潮;1992年特区农村城市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违法抢建;每次区镇换届过程中,都是违法抢建的高潮期。 此外,拥有违法建筑的群体不断扩大。不仅是村民、村干部普遍拥有违法建筑,相当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和其他市民拥有大量土地或住宅、厂房;不仅村集体搞违法建筑,一些企事业单位、镇属单位也搞了大量违法建筑。 引发社会问题 违法建筑在特区内和特区外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在特区内,村民违法建筑绝大部分超过8层,最高的达到18层,而且带电梯。国有土地上违法建筑严重,包括预留地、待建地、街道绿化用地等,都建有大量经营性的违法建筑。 在特区外,违法建筑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许多村镇超出规划范围,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绿化隔离带、农业保护区,都有大量违法建筑。往往是市里的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到哪、城市发展到哪,违法建筑就建到哪;越是增值潜力大、商业价值高的好地块,越是违法建筑集中。 违法建筑引发非法活动。非法买卖土地活动呈半公开状态。只要村领导同意,就可以签署土地买卖协议,完成非法土地交易。目前,大量土地名义上为集体拥有,实际上已经非法卖给了企业或个人。主要模式是村里出地,开发商出资金,建设各种“集资房”、“合作房”,在市场上公开出售。 违法建筑侵蚀了部分人的灵魂。我市旧村不单纯是一个建筑群或住宅区域概念,而且代表了一种相对落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现有的股份合作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组织,更像是一种家族式的消费性实体。因为他们简单依附于房屋租金的土地权益,排斥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游离于现代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然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社会的发展起着阻塞的作用。有些村民利用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游手好闲、吃喝嫖赌,败坏社会风气。 违法建筑不仅严重影响我市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不仅弱化了我市投资环境,而且违法建筑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正在加速蚕食我市的发展空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遏止违法建筑,由此带来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行政和执法存在漏洞 谈到违法建筑难以遏制的原因时,有关部门称,稳定可靠的现实收益是违法建筑产生的直接经济动因。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农村集体和村民家庭走着“卖地-建房-出租”的完全依赖土地的发展路子,收入主要来源靠物业出租,惟有多盖楼,才能增加房租。企事业单位、镇及镇属单位、村集体利用占地建房,作为重要的收益来源。村集体和股份公司靠“种楼房”为生,一旦土地供应断绝,后续发展乏力,村集体和股份公司的影响力难以为继。不仅如此,农民式的“以地生财”的致富观难以改变,这种靠违法建筑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对村民形成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部分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和群众对违法建筑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短期的局部的利益,把搞违法建筑当成增强竞争力、发展经济的捷径,担心查处违法建筑太厉害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村民的违法抢建行为态度暧昧,甚至站在怂恿支持违法建筑的立场说话,“违法建筑对区镇经济发展有利”、“违法抢建情有可原”的错误思潮有着相当的市场。处理违法建筑的严厉措施,存在“市里热、区里冷、镇里凉”的现象,市政府清除违法建筑的决心和措施被层层化解。 选票是违法建筑的“准生证”。默许违法建筑,成为镇村甚至区领导获取选票的一种手段,不少干部因查处违法建筑“卖力”选票受到影响,有的优秀领导干部甚至因此落选。因此,每次镇村换届,往往是违法建筑的高潮期。换句话说,对违法建筑的态度左右了基层干部的上和下,影响了他的执政态度。 不仅是村民、村干部普遍拥有违法建筑,相当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和其他市民拥有土地或住宅、厂房;不仅村集体搞违法建筑,一些企业事业单位、镇属单位也搞了大量违法建筑。如媒体曝光的宝安区交警麦广明,在公明镇田寮村拥有9栋违法私房,据反映这种情况非常多。村集体及镇属单位建房基本不报建,村民建私房一般都得到村领导和镇里的同意、批准,各村的非法土地交易大多由村干部出面操作,并以村的名义签订协议。 查处没形成合力 我市制定的一系列解决违法建筑的政策、法规,大部分条文没有得到落实,效果不理想。土地管理政策存在缺陷。特区外违法建筑之所以比特区内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隐形土地市场的存在。宝安、龙岗两区的绝大部分土地仍由村集体控制,而我市打击非法土地交易方面明显缺乏力度。由于存量国有土地有限,客观上为土地隐形市场提供了生存空间,非法买卖土地的巨大收益反过来又加大了征地的成本和工作难度,影响政府土地供应效率,提高了违法建筑的市场“竞争力”。遏止违法建筑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不配套。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侧重于控制违法建筑,而没有针对买卖、租用违法建筑等交易行为的政策。 从处理和制止违法建筑工作的现状看,各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国土管理的决定》、《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土地监察条例》、《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的决定》和《关于调整市区两级政府部分管理权限的意见》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查处违法建筑工作中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未得到很好落实,利用违法建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到取缔,违法建筑有水、电供应,查处行动经常遭遇暴力抗法。 处理违法建筑的主管部门与执行主体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处理违法建筑由国土部门负责,但拆除违法建筑由镇负责组织,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涉及违法建筑处理工作的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处理违法建筑的手段与工作的艰苦性不相适应。执法队伍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强有力的执法制止手段,依法对违法建筑进行认定、处理,程序繁杂,时效性差,这些制约了违法建筑的查处。 作者:本报记者滕礼吴孟菲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