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知青功绩碑前流热泪 老军垦知青分四路寻当年青春足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04:27 青岛新闻网
铭刻着山东知青建设西部功绩的纪念碑吸引了老知青们的目光。

上图:抵达格尔木站后,老知青们在站前高兴地合影留念。

  核心提示

  9月4日,老军垦知青到达格尔木后,大家寻访故地的心情越发急切起来。根据原计划,故地重游从次日才开始,然而大家已迫不及待,匆匆吃完午饭后,迅速行动起来,从“山东知青林”到农建师部,到工程团小岛,再到3团拖拉海,他们细细回味当年的兵团生活,搜寻自己青春的足迹。格尔木,我们回来了

  青岛老军垦知青时隔20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早报讯9月2日,参加“回访格尔木”活动的军垦老知青从青岛火车站踏上西行的列车;4日上午10时10分,老知青在时隔20年后再次踏上了格尔木的土地。

  从青岛到格尔木几千公里的旅程中,年过半百的老知青辛苦度过了50多个小时,但他们一路上意气风发不减当年,这趟穿越情感记忆的列车始终充溢着激昂的旋律。

  9月4日,当列车驶入格尔木火车站时,回访故地的老军垦知青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们趴在车窗上欢呼起来,又像当年青春年少时那样激情澎湃。站外,格尔木金地宾馆和青藏高原铁道国旅的接站人员早已打出了“热烈欢迎山东知青重返格尔木”的横幅,两名身着盛装的姑娘将浓郁的青稞酒、洁白的哈达逐一献给远道而来的老知青。

  久违了,青春中的格尔木。踏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老知青们的眼中涌出了泪花,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路线一·山东知青林·9月4日13时30分

  格尔木记得知青

  在格尔木市黄河东路东侧,有一片颇为惹眼的树林,在火车即将抵达格尔木站的时候,老知青们发现了它,当得知这是为纪念山东知青而特意筹建的“山东知青林”时,大家就把这里当成了寻访的第一站。代表着山东8座城市知青形象的“八人雕塑”“八种树木”“八千棵树”,以及铭刻着山东知青建设西部功绩的碑文,引得老知青们唏嘘不已。一位女知青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轻声地说:“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

  路线二·农建师部·9月4日14时

  久别战友喜相逢

  格尔木市昆仑北路是原农建师部,原农建师部部分知青在驱车前往的路上很兴奋,然而汽车到达时,却被紧闭的铁门挡住了。大家趴在门上往里张望(上图),有的说院里多了些树,有的说少了些老房子。从香港来的老知青迟瑞英告诉记者,1966年她从青岛来到格尔木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当时大家站在院里都茫茫然,不知自己会被分配到哪里。正在与迟瑞英交谈时,猛听得一声欢呼,原来铁门被一名老知青无意间打开了,于是二十几个人一涌而入,断墙、老树、土屋,似乎在一瞬间击中了大家的心。

  住在大院里的李姓居民闻声走出,突然,他认出了原农建12师师长杨永东。惊喜、握手、微笑,杨永东感慨地说,难得战友相见,而当年的师部老屋早已不见踪影。

  带着女儿、外孙女三代回访的女知青陈砚华在找到自己已破败不堪的“家”时,当场激动得晕倒在地,而出生在此的女儿也是放声痛哭:我们又回家了!

  路线三·工程团“小岛”·9月4日15时

  孪生儿生在这里

  “小岛”,曾经因为靠近格尔木市而令当年地处偏远的农业连队羡慕不已;现在的“小岛”,从密集的房子可以依稀看出当年的热闹景象。原工程团和原三团部分知青一走进“小岛”,看到的就是师部医院(上图),一个颜色不再新鲜的红十字布满灰尘,大门紧闭,显然已经废弃很久。老知青王希悯红着眼圈对记者说,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当时的医疗条件在这里可是最好的。

  路线四·3团11连拖拉海·9月5日14时

  声声哽咽思战友

  从格尔木到拖拉海,有40公里的路程且路况相当差,汽车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

  原3团11连的老知青们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采下了一些新鲜的麦穗,在原来开垦的菜园里找到一把带着绿苗的大蒜,然后出人意料地每人燃起了3炷香,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祭拜仪式。老知青杨从源告诉记者,大家是在追思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声声哽咽中,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送战友》的歌,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其实,拖拉海是变迁最大的一个地方,老知青们曾经住过的房屋早就不见了,只有当年的大土包、院子里的老井,以及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排白杨树还在提醒人们这是兵团的驻地。一位女知青在大家的帮助下从老井中汲了一杯水。她说,水还是跟从前一样又苦又涩,但是,她喜欢。

  我布置了格尔木首个橱窗

  军垦知青、原格尔木文化馆馆长苏大龙回忆兵团生活

  “回访格尔木”的列车启程前,当年军垦知青、曾任格尔木文化馆馆长的苏大龙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格尔木的一段生活。

  “青岛式橱窗”成一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格尔木还是一个相当闭塞的地方。生在青岛、长在海边的知青的到来,给格尔木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苏大龙说,八十年代的格尔木人还不曾见过橱窗,当地的第一个装璜橱窗就是他亲手布置的。因为从小在中山路附近居住,见惯了青岛商业街上的美丽橱窗,在接到布置橱窗的任务后,他便以青岛国货、妇女儿童商店的橱窗为参考,设计制作了格尔木昆仑商场的橱窗。1984年10月1日夜,恰逢国庆35周年,昆仑商场灯火璀璨的橱窗曾引得几百人驻足,成为一景。

  高跟鞋带进戈壁滩

  茫茫戈壁滩下,岛城女青年的穿衣戴帽成为当地流行坐标,时髦的高跟鞋更是让人惊羡,知青们每次回青岛,都要从邮局寄几十双高跟鞋到格尔木。苏大龙说,1980年他曾带着为格尔木市政府篆刻公章的任务回青岛学习刻字,期间还托运了500吨的青岛钙奶饼干回格尔木。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