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挣一百多挺快乐 留守的青岛人仍在实践“知青精神”(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04:22 青岛新闻网 | ||
仨孩全下岗日赚三四元 留守知青潘志兰:我不缺钱,我缺的是感情 很多军垦留守知青是自愿留守,但现仍居住在原工程团小岛老泥坯屋的潘志兰和她的丈夫李佑华则是出于无奈。 据了解,这对夫妻当年都是各自连队里的劳动模范,担任工程团加工连队保管员的潘志兰在知青里第一个入党。原属3团11连的李佑华更是打铁的好把式。在后来的返城大潮中,夫妻俩曾回到青岛李村的家,但当时潘志兰父母因家庭成分问题去了平度,根据当时回返知青工作顺由父母单位安置的政策,潘志兰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而李佑华原籍淄博,他因在格尔木时常年打铁,耳朵受损经常流脓流血,已不适应淄博的高温天气。两人无奈只得重返格尔木,双双就业到当时的机修厂,这一留,就又是二十几年。 回访的老知青们找到潘志兰,看到他们家徒四壁的小屋,以及她那与年龄不相符的苍老面容,老知青们抱着她(上图右)失声痛哭。潘志兰却以爽朗的笑声来表达她对这场重逢的惊喜。面对战友们为她凑的2000元钱,潘志兰说什么都不要,她说:“我不缺钱,我缺的是感情。” 潘志兰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们夫妇就已提前退休,工资微薄,3个孩子也都下岗,为了生计她只得卖冰棍或者捣鼓点针头线脑的生意,一天能赚三四元,但感觉挺快乐的。她说,自己和丈夫是军垦知青,知青是不怕吃苦的。这个坚强而乐观的青岛女性,只在探望者们将走的时候对记者说,能够回到青岛,都是有福的人,而她要寂寞地留在格尔木了,因为这里有她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据悉,与潘志兰夫妇有着类似境遇的军垦知青夫妇在小岛上还有10多对,而曾经有过的知青经历已成为一种精神支撑,让他们在举步维艰的生活面前依旧不言败、不服输。 植建“知青林”栽树八千棵 石忠洲:借此纪念建设格尔木的8000山东人 在格尔木市区,目前大约有20多名山东知青留守,他们中大部分现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骨干。现任格尔木市法院院长的石忠洲与妻子王廷华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原属马海2团,从1966年至今,已在格尔木生活了足有38年。 记者随几名老知青来到石忠洲家时,还遇到了他们的亲家——植建“山东知青林”的功臣、济南籍老知青李和印。 石忠洲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年回青岛的机会有很多,他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他们在格尔木干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而成果需要维护,他不想一走了之。2002年,他和李和印集资150万元植建了“山东知青林”,林里种有8000棵树。石忠洲说,建知青林是为了纪念当年的知青,要让人们牢记曾有8000名山东儿女为建设格尔木奉献了自己最美的青春。 现任瀚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和印告诉记者,知青多有着超常的坚韧与刚强,在公司他常常告诫员工,要以知青精神对待自己的人生与工作。 和大多数留守老知青一样,石忠洲夫妇和李和印都计划退休后再回故乡,但是现在,他们依然选择留在格尔木,努力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为她做的事。 回访格尔木 天泰集团特约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