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师德: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8日08:21 人民网

  白璐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教过我的三位老师令我一生难忘,从他们的身上我受到了思想的启蒙、情操的陶冶、智慧的生发,使我受益终身;从他们身上我渐渐懂得了“教师”,明晓了“师德”。

  在由农业合作社走向人民公社的那个年月,我在坎山镇边缘的一个村子的初级小学校认识了第一位难忘的老师。她是这所小学唯一的教师,女性,她那时四十出头,大家管她叫盛老师。

  小学用房是用茅草加稻草盖成,形如稻桶,人称“稻桶所(舍)”。学生四、五十人,四个年级复式教学。盛老师每天的生活被备课、上课和批改占据得差不多,煤油灯的光亮总在12点钟以后才可能熄灭。遇到上级有“扫盲”任务下来时,盛老师自然更加忙,她的教室白天是小学生,晚上大汽灯下挤满了农民兄弟和姐妹。她的床和一张办公桌就安在教室的一角,用稻草篱笆加一扇盐板门与学生课桌相隔。她的厨房间在“稻桶”毗邻的小草舍里,最有价值的灶具是那个用竹篾把田泥围起来的“扛扛灶”,煮饭烧水得十分小心。

  盛老师对教书极是认真,她每节课用的小黑板和卡片都要准备一大叠,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不少教具,最初教珠算用的大算盘,我记得是用黄麻杆截成算珠穿成的,板书字端正漂亮。她也组织体育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在用盐板搁成的球桌上打乒乓,有时做“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她也常教我们唱歌,看着我们学会了唱《我们要和时赛跑》、《社会主义好》,老师的脸上洋溢起快乐的笑。盛老师对学生真是如同慈母,学生家庭出不起学杂费,她帮助垫付;学生家拿不出椅子,她替他们买(以前学校曾经要求学生自带凳子椅子);学生有个头痛身热,她为他们化钱请医。

  那年代,盛老师每逢星期六中午放学后,就得步行7华里,匆匆赶到社小参加会议,又常常打着手电筒回校。尽管盛老师忙得够呛,但她同村民们有很多往来。一到星期天,她就去学生家作家访,农忙季节,她就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劳动。村里的老百姓都把她当自己人。婚庆喜日请她到场,为难之事,也愿跟她商量。早些年在村里教书是由村民派饭的,吃百家饭,后来改取工资,长期的39元每月,资助急难村民花费其近半的工资。

  我在盛老师那里读书的时间只有三年,接受的是启蒙教学,今天回忆这位可敬的女性,使我明白师德的涵义——师德是一种“乐”,乐在安于职业,甘于清贫。

  在盛行吃“食堂饭”的那年,我转学龙虎小学读高小,在那里我遇上了第二位我心目中最尊敬的老师——郑毓晖老师——一位中国乡村的“瓦尔瓦拉”(我以为)。

  郑老师老家在杭州,早年毕业于杭州女中。对于她来乡下教书,我听说她的家人很不赞成,曾经多次来找她回杭城,但她却抱定主意,服务乡村教育一辈子。她一直单身过日子,不曾结婚。几番番月圆月缺、几回回风霜雨雪,她依然只是与乡村孩子为伴,与乡村的课堂结缘。

  那时她大约30多岁光景,教语文课,她的课上得很生动,总能用动情的语言吸引大家,也很注意让同学们想问题,鼓励大家去喜欢语文学习。有一次她批改作文,对着我的数学老师夸我的作文,让我直乐了好几天。不过,我在郑老师那里只读了一年书(五年级)。

  当我再与她见面并在一起工作时,是在1972年了,生产大队要我到学校(小学带帽初中)当民办教师。能与尊敬的老师一起工作,是我的一段“造化”,因为我从老师的身上品尝了世间“师爱”与“师德”的原汁原味。

  我第一次家访,是跟郑老师一块去的,一连走了几家,天时已晚,她班上的有一名姓李的女生家离校却很远,但二天没上学了,她说心里惦着,一定得去看看。快掌灯了,我们来到那个女生家,里屋床上躺着个病人,是小女孩的妈,小女孩在灶间烧火做饭,柴草的烟熏得我打了个退步,但郑老师直进到床前,和女孩的妈拉起了长短。原来这女生的爸二年前就得病故世了,她的妈在这些天又受了风寒,干不了活,孩子自然到不了学校。听说孩子妈因缺钱还没看医生,郑老师急了,马上从自己身边取出仅有的两张五元票,交到女孩娘的手上,要她明天一定去求医……回来的路上,郑老师又特意绕道到赤脚医生家,嘱他辛苦一躺去李家。后来我知道郑老师一直在照顾那位学生,经常去她家看望,她的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好多是花在学生身上的。

  郑老师是学校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她的备课总是非常详情,极是认真——尽管那个年代还是在喊“红卫兵造反有理”、是处于“谁讲智育谁倒霉”的“气候条件”。

  有一个秋夜,家访归来的她带着一身倦意去推学校的小门,没想到一个趔趄,右眼撞在门环上,引起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出血。她没有遵医生“多休息一段时间”的劝告,不出二天,缠着绷带的她就步入了教室。后来,“拨乱反正”了,郑老师工作更加起劲,可惜年事已高,向来瘦弱的她,健康一天不如一天,有一次竟突发性休克晕倒在讲台前……

  龙虎村好多家庭的两代人都在她那里读过书,当郑老师退休回杭时,全村许许多多人过来送行,后来也有许多学生经常去她在建国中路杨衙弄三号的老家拜望她。这种对老师的眷恋之情自然来源于老师所付出的爱,这爱其实就是一种至高的师德,或者说:师德是一种爱,这“爱”须终身之付出,默默去奉献。

  1963年,已是初二学生的我,在衙前中学遇到了又一位难忘的语文老师——张汝扬先生。张老师是宁波人,大学毕业就落脚到凤凰山下。

  要说张老师的好处,给我印象很深的事例不下二十件,首位的印象是他的课上的特别的好,用语很清晰,语调风趣幽默,语音是特别的抑扬顿挫,我们听他的课从来都是精神饱满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经常有陌生老师来听课。文言文教学更有独到妙处,他让我们对诸如“曹刿”、“触龙”、“廉颇”、“蔺相如”等等历史人物似站立身旁,活生生至今犹有记忆。这种教学中的造诣,现在想来,必是张老师刻苦钻研教材,潜心施教的结果。

  第二方面的印象是他待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当我们班主任那年,最初走进教室作自我介绍,就非常坦诚地向大家交心,剖白自己,说自己家庭出身是非劳动家庭,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当成专政对象,他说他是多么愿意为党的教育事业好好工作,他愿意服务人民的教育事业一辈子。我当时虽不能洞察政治气候对于他有多大的压力,只是觉得张老师的情怀是洁白的,心地是很诚挚的。记得有个星期天我没回家,傍晚张老师看到我,动情地问我吃饭了没有,了解到我因远足耽误了吃饭时,当即跟食堂的老吴师傅联系特意加了小灶。曾有好几个星期六或星期日晚上,让我到他的小房间去看书、作业、过夜,夜深时,他利用在煤油灯上的余热煮熟面条让我充饥。

  记得那时我和我的一位同学合吃一份菜,两人每月省下三元钱用于购买半导体零件,组装简易收音机。有一次因为不小心竟烧毁了一只高频管,我们只好继续省吃俭用花钱再买,可月底已到,下个月菜金要交,家里又不能多要,在窘极之时,是张老师为我垫付了菜金。后来也拒绝让我们归还,我知道他那时的工资也只有四十几元。

  我还记得一次星期六晚上露营活动,贪玩的我们到后来全睡猪一般躺着后,张老师却一整夜没合眼,不时为我们赶蚊子或是盖毯子,要不就守侯营帐口,以防毒虫的侵袭。

  后来,文革来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真是一场灾难,衙前中学的师生也不例外。工作队进校,让学生揭发批判“问题老师”。那时节,大家的日子不好过,张老师的日子更不好过,不少的大字报贴到他房间门口,“莫须有”的罪名向他“射击”,说他是反动学术权威,走白专道路……他完全被孤立了,他的心肯定在滴血。

  工作队的日子总算很快过去了,原先被颠倒了的黑白后来都一一倒了回来。张老师获得了自由、重新获得了一个人的尊严,也获得了学生深深的敬重,因为他依旧友善地赤诚地对待他的全部学生——尽管有的学生向他贴过大字报,他说,这不是学生的错,学生也是受害的。您看,他是如此的襟怀坦白、如此的诚挚可亲啊!

  从张老师的身上,我又体味到教师师德的一种“极致”的人心之美,赤诚以待人、求精以敬业。

  终身难忘的三位好老师,让我领悟到“师德”的真义与“人师”的风貌。“人师”之“师德”是一种“乐”,乐于教师职业;是一种爱,投向所爱的天地;是一种美,陶冶人之情操。人师之“师德”是忘我的、无私的,站方寸之位置,具天地之背景,燃泪之红烛、抽丝之春蚕。“师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