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支撑点奠定本科教学坚实基础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08:28 光明日报 |
伊石 为检查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督促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正式启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机制,组织了首批对42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活动。首都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水平得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和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一致认可,获得优秀。以强势学科为依托 多年以来,首都师大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努力形成基础学科更加扎实、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优势学科更具特色、教育学科争创一流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对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目前,首都师大已有本科专业40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涉及7个学科门类,其中文学类13个,历史学类2个,法学类3个,教育学类3个,理学类12个,工学类4个,管理学类3个。已初步形成教师教育专业特色鲜明,基础专业稳步提高,应用专业和新兴专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第一工程。首都师大以全面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为目标,以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以加快学科带头人群体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初步形成一支以院士与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在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科带头人群体的建设,实施了“2531”人才工程计划、院士与特聘教授计划、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重点培养与支持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在,首都师大聘请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来校工作,有北京市级和校级特聘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75人,硕士生导师36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这些优秀青年教师已成为首都师大教学、科研的骨干,他们更是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都师大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计划修订原则,先后6次进行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首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质人才,2003年初,学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的素质高、基础扎实并有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新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强化基础教育,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增强通识教育,调整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做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强调特色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为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都师大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全面实现学生“选时、选课、选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顺利推行新学分制,首都师大加大力度,重新整合校内资源,增加教师、课程、教室、实验室和图书文献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对学费和教学经费管理办法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适应新学分制的要求,学校正进一步深化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学籍、课程、党团活动、思想教育及各种课外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化 同时首都师大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近年来,首都师大建设了统一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首都师范大学网络学堂”,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已达到1641门,建立了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网站,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日历和师范类专业必修课教学大纲上网公布。在去年教育部举行的“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征集、遴选、展示活动”中,首都师大有7项入选“优秀课程教材资源”,4项入选“推荐课程教材资源”,总入选数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第一。 首都师大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巩固和发展教学工作的成果,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