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身铮铮铁骨 满腔爱国情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08:28 光明日报
  马庆洲
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林、梁在北京家中合影。

  2004年,恰逢林徽因先生诞辰百周年。绝代才女的传奇经历又引发了一股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图书热潮,成为这个甲申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少人知道梁思成、林徽因,知道他们是古建筑学家,知道他们设计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不少人知道一些林徽因的所谓情感传奇。正是这些光环,把他们作为教育家的一面,有意无意间给模糊了。他们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又参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弟子,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今中国建筑学界的大师。说他们是成功的教育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退之这句名言道出了师者的真正内涵。老师,除了授业解惑之外,还要传道这个“道”我更愿把它理解为“道统”。作为传道授业为人师表者,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九死未悔的学术追求。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热爱祖国的古建筑,致力于保护、弘扬祖国的建筑文化,即使在政治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他教导学生“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着行将消逝的北京城墙,他发出了“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的呐喊。今天看来,梁先生这种无奈的呐喊有种只身斗风车的悲壮,但正是这种坚持昭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因此,费麟说“梁先生作为一个建筑师,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正确的,改正自己错误,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梁友松回忆道“我认为,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最使我受益的乃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当然,作为教师,只是自己“行”还不行,还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梁先生做到了。梁友松说“从先生那里与其说学到很多具体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学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这在我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用不尽。”

  梁、林两位,都是名门贵胄,他们没有坐享出身带给他们的荣华,而将全部的精力,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献给中国的建筑保护及建筑学教育之中,完全源于他们对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挚爱,梁思成的一段独白是这种挚爱的最好阐释,他说“如果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情愿被批判,被揪斗,被‘踏上千万只脚’,只要因此我们的国家前进了,我就心甘情愿。到外国去不既然连祖国都不需要我了,还有什么生活的愿望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吗我情愿作为右派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也不到外国去。”梁先生的这种爱国情怀,接续了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是他们这一辈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有人怀疑,在因林徽因诞辰而引发的追念思潮中,“林洙的回忆录和清华建筑系的纪念活动,能否让公众对这位名门才女有更深切更贴近的了解”《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无须讳言,在关于梁、林的这些书中,不乏混珠之作,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和《建筑师林徽因》恰恰是要还原历史,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前者出自梁先生遗孀之手,后者是众弟子对先师的怀念,他们都曾在梁、林两位身边生活、工作过,所见所闻真实可靠,绝不同于坊间拾来的牙慧。梁思成先生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但今天看来,他是幸福的,其道不孤,学有传承,对一个教育家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

  常沙娜说“对他们的怀念并没有因岁月的逝去而淡忘,相反,随着历史的进展和阅历的加深,我们更能深刻地领悟到两位前辈学者、师长的学识、人品的伟绩,是功不可没的。人们永远都会怀念他们的。”诚哉,斯言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林洙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