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让花朵不在风中凋零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10:05 法制日报 |
让花朵不在风中凋零 本报记者 席锋宇 两年前的一个冬夜,我与同伴走在南京的街头。迎面而来的是三个人,其中一个十五六岁左右的男孩长得很好看,大大的眼睛露出孩子特有的纯真。可是没过两分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男孩走在了我的左侧,片刻之后我听到了挂在手机上的小铃铛响了。它已经不在我的羽绒服的口袋里了,而在这位小男孩的左手里。他是在将手机从右手往左手倒换时被我听到声音的。我一把拿过我的手机,他就跑了。那一瞬间我看到他躲闪的眼神中充满着复杂的含义:有羞愧,有害怕,也有忧伤。之后,我听很多人说起有人雇佣一些年纪不超过16岁的孩子作案,小的只有七八岁。如果被抓到了,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哭,或者不说话,或者答非所问。这些孩子让派出所的民警很头疼,因为他们都不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这些孩子被称为“流浪儿童”。流浪儿童指的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的少年儿童。根据民政部与其它几个部门的联合调查的结果,1994年至1997年期间,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0万至20万人之间。多数流浪儿童的年龄在13岁至15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王大鸣分析说,造成流浪儿童现象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贫困问题。有些儿童自己或与同龄伙伴一起离家出走“闯天下”,希望能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挣钱谋生,寻求改变生活的机会,其结果是流落街头,他们多来自较贫困的或受灾严重的地区。二是家庭问题。来自城市的流浪儿童多属于这种情况。近十余年来,离婚率在逐步上升,一些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离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打击,难以适应新的家庭生活,导致其离家出走;有些离异父母不愿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互相推诿,或者继父母没有善待这些孩子,也导致这些家庭不健全的孩子离家出走。三是教育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部分原因是厌恶上学,他们想逃离学校,逃离强迫他们上学的父母。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他们辍学在家,同时又对家乡贫困单调的生活不满时,离家奔往大城市将是个诱人的主意。 流浪儿童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食宿不卫生,愚昧、疾病、饥饿困扰着他们,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还经常发生成人蓄意利用流浪儿童贩卖黄色光碟,倒卖假火车票、以卖花为手段变相乞讨以及贩毒、偷盗等种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多数的流浪儿童生活没有保障,走上犯罪道路是很自然的。这些本应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这些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却在以这样错误的方式成长着,这是让人痛心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冯锐指出,预防流浪儿童违法犯罪,最根本是保护孩子的权利。少年违法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他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等被侵害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流浪儿童权利的保护比处罚少年犯罪更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立华指出,要建立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因为一个成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包括流浪在内的生活方式,但儿童则不同。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有时这种保护和照料就是强制措施。他认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照料、管理和保护。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7岁以下的儿童占流浪儿童总数的10%,8岁至12岁的占23%,这些低龄流浪儿童的生活需要得到照顾,所以流浪儿童的救助机构要承担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流浪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进行管理并保护他们的安全。国家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流浪儿童得以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流浪儿童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大都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如说谎、盗窃、以强凌弱、暴力倾向甚至仇视社会,这就要求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必须承担起矫治他们不良行为的责任。 只有流浪儿童的权利得到保障,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机率才会真正减少。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孩子的各项合法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