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此“关注”该休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00:31 红网

  一拨又一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填写好申请助学贷款的表格之后,熟悉的场景跃入很多人的眼帘。在母亲的陪伴下,儿子刚刚申请了助学贷款。一家电视台现场的摄像机随机把他们拉出来采访,后面是资助办的大牌子。面对着电视记者不停的提问,感激的母亲在不停地回答问题。旁边的儿子拉着母亲的手,很少说话,年轻的他一脸的无奈,微微地偏向相反的方向。(据9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生报到时的场景。据报道,在热热闹闹的新生接待处,最打眼的是学校资助办的大牌子。学校的工作做得很细致:详细的资助介绍,便捷的绿色通道,一张张的爱心卡代表着各方的心意。然而,媒体摄像机的触角无处不在,这样“辐射”的做法并不被校方和学生欢迎。毕竟,贫穷并不是值得炫耀的好事。正如一位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所言,“没有人说我没钱就不能读书吧?尽管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自己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代表注定的永恒,尤其是对于已经跻身高校的贫困生来说,贫困只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不能说明、代表什么,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贫穷势必要远去,幸福就要到来。当然,时下的贫困生需要关注,但关注的方式及程度应当有个准确的界定,而不是任由任何一方想当然地无视学生的隐私权而肆无忌惮地侵犯、宣扬。说的庸俗一点,人都是好面子的,最基本的人权应该受到最起码的尊重。

  毋庸置疑,媒体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能通过传媒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教育政策,让更多的学生不至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太多的关心未必就是件好事情。我们不应忘了,贫困生首先是学校的学生,渴望在平等、愉悦的校园氛围中自由成长。而贫穷作为一个人的“心病”,被当作身份的象征广为传播,无疑是对贫困生脆弱的但强烈要求受尊重的心灵的致命一击。仅仅因为贫穷,就遭遇了与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尴尬,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在“众目睽睽”下成长,显然有失偏颇,过犹不及。自尊心很强的贫困生,无不视家境贫寒为最大的隐私和痛处。将贫困“形象”一次次“展示”并公之于众,对于他们来说,那无异于毫无人道和公德的打击和摧残,即便报道本身的初衷是善意的。报道带给他们的,不是体恤和温暖,而是怜悯和鄙视,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负面冲击。

  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让一个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向贫困生提供低息助学贷款,可谓用心良苦。贫困生家庭困顿、生活窘迫,迫切需要获得各类资助。但家庭状况毕竟属于个人隐私,如果成了传媒捕捉受众视线的工具,难免会使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众所周知,性格内向、沉郁压抑、过于自卑、不善交往等心理特征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当这些因素与外界矛盾交织一起并激化时,就有导致心理失衡的危险,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负荷、心理疾病大大高于同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甚为敏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提醒人们,在善意接近的同时,不要忘记“距离”的存在,人与人之间除了本能的距离感,还要保持心灵的距离,为心灵保留最后的隐私领地。所以,作为关注者,应该重视并尊重贫困生所珍藏的底线,不要因“溺爱”而扼杀了贫困生的人格和隐私。

  贫困生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不管是何方主体,也不论抱有什么目的,当你实施了济贫行善的行为时,请不要毫无顾虑地去揭开贫困生的疮疤,不要拿“济贫”当噱头,更不要拿贫困生的隐私叫卖。在给予贫困生应有的关注、解除贫困生经济上后顾之忧时,给他们创设一个轻松的生活空间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往往比大张旗鼓的宣扬更为必需,也更能体现出关注和资助的应有之义来。(稿源:红网)(作者:郭立场)(编辑:杨国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