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师而优则仕”——尊师未必赏官衔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15:54 新华网 |
新华网太原9月10日电(记者王炤坤) 教师节前夕,山西省几家高校人事调整。名单一出,细心的人们发现,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们,多数榜上有名,荣任某某官衔,个别人所学专业与担任职务差之甚远。 不少大三的学生和研究生们,看到自己仰慕的学者和导师一个个升了官,不由得暗自叫苦。在他们求学路上引领他们“天天向上”的名师们,因官废教,因官废学的并不鲜见。 高校的党委也有苦衷,调整干部文件一出,教授、副教授、学术带头人们纷纷报名,不少人以各种方式向组织表达自己“当官”的意愿,甚至有人向党委捎话:“这次我一定得提拔,否则我马上调走。”更有夫妇双教授的家庭明示:“这次我家至少要安排一个,要不我们来个孔雀双飞,另择高枝。”名师就是稀缺资源,谁敢让名师“飞”走,就是学校的罪人,选任干部自然得向名师倾斜。学校人事部门深知,有些名师业务顶呱呱,但管理无才干,把他们选任到管理者的岗位上,实在是业务和管理上的“双重不幸”。个别官瘾十足又不谙管理的人,学校只好设一个虚职将他高高“供”起来。 山西省高教学会一位资深理事说:名师当官现象,从积极意义上讲,反映了高校和社会尊重知识、奖掖人才的机制,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价值肯定。从另一方面看,也暴露出学校人才激励机制的单一。“师而优则仕”不是最好也不是唯一的激励方式,应该多从改善名师们的实际生活待遇,提高创造性劳动报酬,创造优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解除名师后顾之忧,提升高校团队理念和校园文化上综合努力。至少,高校应该在分配上造就一种“教好书比当官强”的比较利益机制。同时,高校名师们也要改变陈旧的价值观念,少些急功近利的杂念,多些笃学敬业的淡泊,像钱钟书那样的国学大师、陈省身那样的数学泰斗都曾经是大学名师,上苍垂爱他们,说到底是本人“去尽浮躁留真淳”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