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遥望那一天的哀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11:19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造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和南楼坍塌。这是当日纽约世贸大厦遭受飞机撞击后冒出滚滚浓烟。
  2001年9月12日,美国消防人员向仍然冒着浓烟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废墟上喷水。
一名儿童通过栅栏注视纽约世贸中心遗址。

  “9·11”三周年,祭奠亡者的烛光尚未燃起,祈祷和平的鲜花不及奉上。

  三年了,那场灾难恍若眼前。纽约双子大厦顷刻倒塌,3000多条生命瞬间消失,数千个家庭分崩离析。

  三年了,和平的愿望显得苍白。澳大利亚使馆爆炸前一周,俄罗斯别斯兰市1200余人被恐怖分子绑架,300余人丧生,700多人受伤。

  三年了,这个步入后“9·11”时代的动荡世界,明天将走向何方?

  今天清晨,纽约教堂钟声齐鸣。

  世贸遗址废墟上,有人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不要走上仇恨之路;怀着爱,我们缅怀逝去的人;选择通向爱的路,从来不会为时太晚……

  日前宣布的纽约“9·11”三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沉痛而低调。9月11日早晨,纽约全市的教堂将同时敲响钟声,从城市到乡间,所有人都将向“9·11”遇难者默哀4次。两次为纪念被劫持的客机撞击双子塔楼的时刻,两次纪念大楼倒塌的时刻。100对遇难者的父母和祖父母将来到双子大厦的遗址“零地带”广场,大声读出遇难者的名单,来自全美的父母带领着他们的孩子,为遇难者献上鲜花。

  入夜后,象征纽约市团结精神的两道巨大纪念光束将出现在曼哈顿下城的夜空,以鼓舞人们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前美国媒体也纷纷发文纪念“9·11”。9日晚,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站列出一份长达26页的遇难者名单,并刊登了照片,没有照片的遇难者则统一使用一支橘黄色的烛光代替。

  在“9·11”事件中失去了女儿的纽约作家奥斯特,推出了“9·11”纪念音碟《声之纪念》,记录了500多个不同的声音,都是关于“9·11”的表达。从美国土著少女,到曾在世贸中心大楼之间表演走钢丝的法国艺人;从飞机撞楼前听到丈夫临终遗言“我爱你”的妇女,到“9·11”事件发生时在现场录下了一切的一名记者,这一段50分钟的“声音之旅”,让每天前往“零地带”的游客铭记那场悲剧。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9·11”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家庭的悲伤。”铭记悲伤的,不止纽约,也不止美国。

  挥之不去的梦魇

  双子大厦的废墟上,“自由塔”的地基已经打下,这里很快又是繁华一片,但“9·11”,仍是众多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纽约时报》最近对遇难者家属的调查表明,仍有近半数的人至今依然难以安然入睡,四分之一的人说再也不能恢复正常生活,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对可能再一次遭受恐怖袭击感到深深忧虑。失去儿子的奥尔森说,一家人常常难以抑制地哭泣。

  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三年来天天橙色警报。天上飞的农用飞机,地上跑的运货卡车,水上开的高速游艇,在美国人眼里,统统都可能是恐怖工具。哪怕去海外旅行,也频频被紧急警告骚扰……

  “9·11”后遗症,让整个美利坚1000多个昼夜一直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到近乎癫狂。

  去年12月29日,一架小飞机突然飞进纽约上空,围着自由女神像盘旋。警方大惊,紧急求援空军F—18战斗机,逼迫对方降落后,大批警察一拥而上。可审讯结果却令人哭笑不得,这只是一位飞行爱好者的一时性起。

  手提包惊现疑似TNT,紧急关闭机场搜查,不过是开洗衣店的提包主人带的一包洗涤剂;怀疑乘客带了刀子,旋即两架战机腾空而起护航,结果是把折叠梳;乘客不过在卫生间修剪体毛,飞机立即迫降军事机场,因为,当年“9·11”劫机时就有人这么干……

  三年了,象征自由的自由女神像一直紧闭禁入,好不容易今年夏天开放了,游客却只能进入女神像底座,每张脸还要在入口处拍摄成像,迅疾输入恐怖分子数据库一一比对。

  三年了,美国空防司令部已下令战斗机起飞1600次,检查空中可疑目标——近乎半天就起飞一次。

  三年了,美国甚至启动了当年监视前苏联核打击的一个绝密基地,科罗拉多州地下600米深处的岩层里,昼夜不停地监视着在美国上空飞行的每一架民航客机。

  高度紧张,甚至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美国司法部发出号召,全民联防,邻里监督,以“人海战术”防范恐怖分子。

  与三年前那两座钢筋水泥大厦一同倒下的,还有美国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下滑。三年来,星条旗的光荣与梦想,似乎还是无法摆脱那一天——2001年9月11日。

  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

  “9·11”的阴影,不只笼罩在美国的上空,而是撒向了全世界。

  2002年,全球发生大小恐怖事件179起;2003年是412起;2004年,仅第一季度就发生了80余起。

  印尼巴厘岛恶性恐怖爆炸案,莫斯科文化宫绑架人质事件,联合国驻伊拉克机构恐怖爆炸事件,伊拉克阿里清真寺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爆炸事件,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三个火车站连续爆炸事件,伊拉克境内数十起人质被斩首事件,俄罗斯两架客机遭遇人体炸弹事件……最触目惊心的是“9·11”三周年纪念的前一周,就发生了两起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和澳大利亚驻印尼大使馆被炸事件。

  “9·11”以极端的方式宣告了一种新战争形式的诞生——恐怖战。此后,恐怖组织成为一支非国家却对国际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恐怖组织,一般会选择军政首脑、标志性建筑、重大基础设施作为攻击对象,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很快会声称对其负责。然而,今日新型的恐怖主义似乎认为世界已经无法挽救。他们没有明确的议事日程,没有执掌权力的现实计划。他们政治色彩淡化、组织性差,却更加残忍和无所顾忌。

  正如本·拉登所言:我们对穿制服的人和平民不加区别。他们袭击的目标既有军政要地,也有与其毫不相干的民用设施。此次俄罗斯人质事件,恐怖分子丧心病狂地摧残和伤害未成年儿童,表明恐怖主义为吸引“眼球”,已不遵守任何规则,不惜任何代价。

  当今世界上的恐怖组织已知有1000个左右,与他们的斗争将是一场异常残酷的非常规战争。一个国家的单独力量,不论其多么强大,都难以在这场无规则的较量中占上风。

  不容置疑,后“9·11”时代的反恐,需要各国摒弃嫌隙通力合作,需要全人类的协力与团结。

  后“9·11”的国际格局

  反恐之外,国际格局也已走入后“9·11”时代。

  对此变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陆忠伟言之精辟:“形象地说,可用三句话形象概括——大西洋变宽了,太平洋变窄了,欧亚大陆变高了。”

  大西洋变宽了。陆忠伟解释,通过“9·11”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仗,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美国和欧洲在安全观、世界观、主权观上的分歧正日渐显现。在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安全问题上,欧洲更重外交、美国更讲实力;欧洲更重过程、美国更讲结果。

  太平洋变窄了。一场反恐战争,拉近了太平洋两岸大国的关系。伊拉克战争前后,日本亦步亦趋,积极配合美国反恐战略,还通过了向伊派兵立法,这使得美日关系似乎又到了“蜜月期”;由于“9·11”后美国矛头主要指向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为了争取中国在反恐等问题上的合作,中美关系也有所缓和,矛盾淡化了,在反恐、朝核等问题上的合作加强了。

  欧亚大陆变高了。作为战略要地,这一地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场阿富汗战争,让美国成功楔入中亚,并在欧亚大陆中部确保优势;伊拉克一仗,美国不但推翻了让其讨厌的萨达姆政权,还拿到了中东石油资源的掌控权。打着反恐大旗,“9·11”后美国乘势巩固了在欧亚地区的实力,抵消了俄罗斯等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动,中国外交政策如何应变?陆忠伟表示,在我国周边地区,从外高加索到克什米尔高原、从中东到东南亚的两条恐怖弧形地带已露出雏形,中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不容乐观。居安思危,中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陆忠伟最后强调,我国的“和平发展”外交大思想已见雏形。后“9·11”时代,中国在外交中将兼顾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和平融入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本·拉登在哪

  抓住本·拉登,是“9·11”后所有美国人最大的愿望。

  本月2日,各媒体争先恐后报道:本·拉登已在巴基斯坦被捕,美国官方将于下月正式公布。第二天,美国反恐协调大使布莱克就出来辟谣,说拉登还在逃。第三天,美联社又报道:美军已经逼近到距本·拉登藏身之地不远处。布莱克再次辟谣。

  这不知道已是媒体第几次假传消息。自“9·11”一周年,拉登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面,之后就销声匿迹,仿佛已从地球上消失。

  为了抓捕拉登,美国中央情报局、巴基斯坦情报局、美国空军的特工以及阿富汗反对派战士、塔利班中背叛者冰释前嫌共同联手。

  为了抓捕拉登,美国情报机关动用侦察卫星,截听卫星电话,并派直升机在山间小路上投下许多精密复杂的电子行动探测器。

  为了抓捕拉登,美军在阿富汗库纳尔省出动了11500名士兵,急调曾活捉萨达姆代号“银狐”的第121特遣部队参加抓捕行动。

  ……三年忙活,拉登在哪,至今还是谜。(据《解放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