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根拐杖撑起女儿大学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11:2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拄着拐杖摆摊攒钱供女儿读大学的残疾妈妈。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马可田敏

  特别提示

  中秋时节的渭北高原,一派丰收的喜悦。一株株含苞待放的棉苗在暖暖的湿气中孤傲地昂着头,一个个甜蜜诱人的大酥梨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就在这块号称“渭北黑珍珠”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对坚强无比的母女:拄着拐杖摆摊攒钱供女儿读大学的残疾妈妈和她自强不息的女儿。

  特困家庭出了个大学生

  让我们先将笔触伸向一年前吧。2003年8月10日,对蒲城县龙阳镇南湾村的村民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村民闫翠苹的女儿晓茹收到了西北政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说它不同寻常,并非这个村子没有出过大学生,近七八年来,该村也先后出过6位大学生,但一个母亲残疾、父亲长期患病的特困家庭培养出大学生则非常少见。村民们奔走相告,因为这不仅是闫翠萍一家人的骄傲,更是全村人的骄傲,也是大人们教育自己子女最为生动的教材。

  这是个极度贫困、年收入仅几百元的家庭,几间破旧的年久失修、逢雨必漏的土房,长满杂草的墙头,还有那一炕、一桌、一缸、一盆,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惟一值钱的算是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这还是7年前一位亲戚淘汰的东西。与此相反,村里家底殷实的人家多得是,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但考上大学者却寥寥无几。

  拐杖支撑着一切

  闫翠萍的家坐落在南湾村七组一个僻静荒凉的角落里,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朴实善良,勤苦耐劳。闫翠萍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半岁左右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父母开始以为是感冒发烧,治了几天没有任何效果,后来才发现孩子的左腿已不能站立。父母急得丢了魂似的多方寻医,不知试过多少偏方,吃了多少中药,也曾“埋线”、开刀治疗过,但都无济于事。终于,在闫翠萍十几岁时父母放弃了治疗。从此,闫翠萍就拄着拐杖开始了她的艰难人生。

  因为从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闫翠萍很自卑。七八岁时看着别的孩子去上学十分羡慕,当妈妈让她也去上学时,她却摇头了。她怕别的孩子嘲笑她,骂她是“瘸子”。就这样,她永远地远离了学校,远离了知识,远离了正常人的生活。但她心中永远没有远离的,是支撑自己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信心。

  噩运偏偏“留恋”这些不幸之人。闫翠萍20岁的时候,嫁给了同乡农民李德才。不久,闫翠萍突然发现丈夫在床上乱翻,口吐白沫,情况异常。后来才知道自己嫁了一个身患癫痫的病人,可婆家人事先绝口不提。眼泪顿时溢满了闫翠萍的眼眶,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打击得荡然无存。但闫翠萍没有向命运低头,当她意识到这已经成为不好改变的事实时,她一咬牙———认了。从此,闫翠萍在自己生活都不好自理的情况下撑着一根拐杖,硬是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人要是有希望,一切都会改变的。闫翠萍一家的希望就在1985年到来了。那一年,闫翠萍抱回了妹妹刚刚生下不满百天的二女儿,取名晓茹,一家人开始了清贫但快乐的生活。他们细心地照顾晓茹,尽量不使孩子受苦。闫翠萍每天除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抽空还帮丈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做一般农活时,闫翠萍左手拄着拐杖,右手夹着晓茹一瘸一拐地去田间;遇到翻场、挖地时,只好把孩子放在不远处的树阴下。有时娘家的亲戚也来帮忙,但后来晓茹慢慢长大了,闫翠萍就谢绝了亲戚的好意。坚强的性格和不爱求人的脾气让闫翠萍勇敢地靠拐杖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来,闫翠萍先后用坏了四五根拐杖。现在这根苹果木拐杖是两年前村里一位果农送给她的,原本很结实,但在闫翠萍的手上也已经变了样:上部分手接触的地方比下半截细了好多,非常光滑;下边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则裂开了2寸长的“口子”。

  残病夫妻相濡以沫

  女儿上初中后,闫翠萍一家的生活就更紧张了。学校在离家30里的镇上,为了给女儿凑学费生活费,闫翠萍开始想赚钱的办法,她凭借着自己灵巧的双手绣小孩枕头、帽子、香包等,卖来的钱就攒着给女儿上学。

  后来,闫翠萍请人把一只笨重的大木柜子改装成一个简陋的货柜,安装上四个粗制的木轮,又在村小学门口摆起小摊。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她就起床揉面擀面准备丈夫一天的饭食,自己吃周末不摆摊时蒸的馒头。这时丈夫李德才也推着货柜出门了,沿着蜿蜒的田间小路,坑坑洼洼的土坑使货柜颠来颠去,李德才单薄的身子便在夜色中摇摇晃晃。丈夫把货柜送到村小学门口后又返回来用车子送腿脚不便的妻子,然后再去干农活。妻子则在小学门口等待着孩子们上下课。

  闫翠萍卖的东西很简单,除了文具就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小零食,最贵的也只不过一块五,最便宜的仅仅一毛钱,闫翠萍就这么一分一毛地积攒着。而她进货的方式更是常人所想像不到的。闫翠萍没上过一天学,不会算账,她就用指头算,指头不够用她就再加上各个手指的骨节一起算,时间久了也学会了很简单的加减法。因为丈夫也不会算账,又经常犯病,每次进货前,闫翠萍就在丈夫的一个口袋装一个样品、一摞毛票,上下共四个口袋就进四样货,镇上搞批发的那个人不错,总能根据每个样品的钱数给她进回足量的货。女儿到县城上高中后,家里的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尽管身有残疾,但闫翠萍不乏经济头脑。她凑了100多块钱买了一头母猪崽两只母羊崽开始了家庭养殖之路。一年多以后,猪羊都开始生产了。正常情况下,每年猪崽收入近千元,羊崽收入200多元,猪粪收入近200元,加上自己家种的不到二亩地的棉花收入300块钱,承包出去的3亩地1000块钱,每年可获近3000元的收入。这些钱她从不乱花,她很少买菜,常年吃着灰条、麻紫等野菜。为了节约一点自来水费,常常在雨天用家里可以盛水的器具接雨水。为了节约一点电费,她只用一盏15瓦的灯泡。闫翠萍如此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因为她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帮女儿圆求学之梦。

  李德才的癫痫经常发作,脑子也不好使,越遇农忙时越容易犯小孩脾气。每当这样的时候,闫翠萍就买油糕、油条哄着丈夫,但这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的。当丈夫怎么也不干活时,闫翠萍只有把泪水往肚里咽,因为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女儿说什么也要撑着。今年春天,闫翠萍家的两头猪下了11头猪崽,刚好赶上猪价好的时候,一头猪崽能卖150多块钱。可丈夫看见邻居家一头猪下了12只猪崽,心里很不满意,拿起棍子撵着猪就打,嘴里还唠叨着,嫌猪不争气。遇到这样的情况,闫翠萍也得耐着性子安慰丈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她磨炼了我的心态;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她增进了我的智慧;感谢中伤我的人,因为她砥砺了我的人格;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她强化了我的双腿;感谢抛弃我的人,因为她教会了我独立;感谢所有使我变得坚强的人。”

  这是闫翠萍的女儿晓茹最喜欢的一首诗。也许是从小生活在贫穷的环境里,晓茹从小就很懂事,两三岁就帮妈妈看场。到了八九岁时就开始学切菜,10岁时就会蒸馍了。上中学后,晓茹更加懂事,在学校里,她的生活非常艰苦。她借住在镇信用社杨主任家里,吃饭全是从家带的野菜就馒头,初中三年,她连咸菜都没吃过。一回到家就帮家里打猪草、做家务。也帮爸爸锄地、收麦、种玉米,帮妈妈进货、收摊、卖猪崽。为了给家里省钱,她把很多同学都很羡慕的歌咏比赛指挥都拒绝了——学校要花钱的活动她尽量不参加。而这些妈妈从来不知道,她也不给任何人说。上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个雨天,一个同学在放学路上嘲笑她是抱养的,晓茹气不过和这位同学打了一架。哭着回到家门口时,怕妈妈问起原因,惹妈妈伤心,便就地一坐,糊了一身泥水走进家门,骗妈妈说不小心跌了一跤。

  面对家里的窘况,晓茹知道光省钱是不够的,她从小就承袭了妈妈的经济头脑,从中学开始她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低年级孩子补课赚钱,一直到大学从未间断过。今年夏天她还利用暑期时间在自己家里办起补习班给村里的孩子补课。晓茹收的费用很低,遇到像她一样贫穷的孩子根本就不收钱。她对一些对此不大理解的亲友说:“赚钱是一个方面,帮助贫穷的孩子更是我的心愿。我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一样走进大学,汲取知识的营养,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除了做家教外,晓茹还做一些小买卖。每逢开学,她就想着同学们需要什么、什么东西热销,然后就去离学校很远的批发市场进货,锁子、圆珠笔、头花等等。每次小买卖都能叫她收获一笔,但她从不乱花,她得把钱攒着,她明白四年的大学费用不容许她有一分一毫奢侈。进入大学一年来,晓茹的生活异常艰苦。每当其他同学打几样菜时,晓茹只是就着最便宜的土豆块吃米饭;其他同学喝饮料时,她喝稀饭。

  贫穷是最可怕的禁锢,它没有铁窗,没有狱墙,没有大门,但它锁住了人们的雄心,锁住了人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贫穷对于这位从渭北高原走出来的女孩来说并不算什么,她不怕贫穷,她选择乐观。晓茹从来就不以一个弱者的身份来看自己,相反她在都市校园里活得很充实。大一她参加了学生会,办宣传报、拉外联,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她对自己的将来有很好的憧憬,她说自己性格活泼外向,大胆干练,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制新闻工作者。

  来自社会的关爱

  “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闫翠萍见到记者时眼噙泪花这样说。

  当闫翠萍一家陷入女儿上学难的焦虑时,村主任来到她家告诉她省妇联有一个“红凤工程”,专门资助贫困的在校女大学生。于是,在村主任的帮助下,经过晓茹多次往返于镇里和县里,闫翠萍一家获得了这个爱心工程的帮助。“红凤工程”为晓茹联系到香港慈辉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出1000块钱的学费帮晓茹完成大学学业。

  前不久,陕西电视台“心系红凤”特别节目播出以后,铜川市一位同样身患小儿麻痹的肖先生被闫翠萍这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所感动,在自己收入并不很高的情况下,主动与“红凤工程”办公室联系,给晓茹每学期资助500元钱的生活费。

  蒲城县龙阳镇信用社杨主任看完节目后难过地流出了眼泪。他告诉记者,晓茹借住他家6年来自己从不知道这女孩家有这么艰难,晓茹也从没提起过。当他知道晓茹的学费还没交上时,当场表示给晓茹担保贷款。杨主任年老的父母看完节目后泣不成声,他们不顾自己年迈亲自到晓茹家看望,还专程两次来西北政法学院看晓茹。

  社会是温暖的,每一份关爱都是炽热的,记者有理由相信,一根拐杖与一位女大学生的故事一定会结出圆满的果实。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