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弊大于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2日01:12 红网

  随着老龄化进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目前遇到的一个重大困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目的是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9月8日《北京晨报》)

  去年“两会”期间,一个关于“男女同龄退休”的话题被抛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考虑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通过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来减轻越来越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整养老制度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近日,考虑到我国人口素质和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适当延长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工作年限,不失为减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好办法。据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在遭遇养老压力时,都考虑把推迟退休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推行这项制度依然困难重重。即便是政府,目前也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表,而只是强调“这个工作是个渐进的过程”。事实也的确如是,没有谁能够承诺未来,尤其是对于解决就业、养老等棘手的问题。

  可以说,这一决定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初衷是利民为民的。可是,为什么对于保障即将离退休员工工作的决定依然有那么多非局外人也表示反对呢?恐怕这是最难以令多数人理解的。其实,分析一下现实情况,也就不难以释疑了。

  这些人的身份大多是下岗职工、企业内退的职工乃至在职职工。他们之所以倾向于放弃工作而选择匪夷所思的早日退休,实际上就是想早日拿到要远比下岗生活费、企业内部退休金甚至工资要稳妥得多的那份正式退休金,因为这是经过中央三令五申予以重点确保的,没有人敢轻易另作他图。所以,出现并不希望延长退休年龄的选择并不感到意外。

  因延长退休年龄,一批年长者延迟退出的时间,在整个社会的工作岗位相对固定或吃紧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相对数量的一批年轻人成为待业者。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最近发布的《保障社会白皮书》在谈到失业问题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年长者不退休的代价是年轻者成为无事可做的待业青年。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外国采取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是基于劳动力短缺之困,而不是用来解决养老保险负担问题的。但在中国,则不是那么回事。如果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必定会加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正处于“黄金期”。中国的人口、劳动力是绝对“相对过剩”,不少地区为了减轻就业压力,顺利实现新老更替,甚至采取了内部退养的方式以解决问题,以便给年轻人腾出岗位,就是不证自明的道理。而延迟退休,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此外,外国之所以能够实行延迟退休的办法,还由于外国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不同,不同于中国的大多数为农业人口的现状,不同于中国的大多数为体力劳动者的情况。他们延迟退休,能够发挥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力,而中国的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如果也要亦步亦趋外国,则很难创造更多的成就,反而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摧残,因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根本不同于脑力劳动者。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产生并存在养老保险制度危机,不应完全将责任推给“老龄化”。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危机,还须从养老制度本身出发,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金体制。更何况,延长退休年龄也未必能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危机,顶多是个缓兵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所在。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只能算是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压力的最简单办法,而绝不是最佳选择。这一做法本身,是在牺牲局部利益以转移矛盾视线,是对大多数劳动者利益的损害,也可能掩盖目前养老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黑洞”。当然,也不是将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一棍子打死,如有的学者建议,实行灵活的规定,不拘泥于成法,不搞“天下一统”的僵硬模式,依据不同情况,允许不同地域(城市和农村)、不同行业采取不同退休年龄的方式,鼓励城市和脑力劳动行业的劳动者推迟退休,这一建议无疑也是合理的。(稿源:红网)(作者:郭立场)(编辑:杨国炜)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