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怀与日常人伦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2日04: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陈晓明 中国的军旅文学曾经占据主导地位,这与中国现当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在五六十年代,不管是对现实的革命生活的表现,还是对革命历史的重新讲述,都与军旅结下不解之缘。军旅文学在政治上正确的优先性,适合于表现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最恰当的表现样式。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陈可非的长篇小说《天啸》,就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这部作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把惊天动地的军旅生活糅合进人伦化的日常生活,在表现军旅的革命情怀的同时,细致而委婉地表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这部小说的主线情节表现了中国导弹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短短数十年,中国的导弹部队就成长为一支刚强的劲旅。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书写的宏大历史。当然,小说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战地快报,小说还是要写出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这部小说通过几代导弹部队官兵的成长磨炼,写出了几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在不同时期始终具有的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 小说写出了三代人的群体形象,肖天佐、肖天佑、魏和平、戴雷。他们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军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作风,但有同样的抱负和信念。肖天佐是创业的一代人,他们从战争年代走过来,顽强坚定,敢打敢拼,没有任何艰难险阻可以吓住他。正是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开创中国的导弹事业。小说清晰地写出不同代际的军人之间的个性与风格,写出他们在中国军事现代化不同阶段作出的贡献,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当然,这部小说在21世纪的文学史背景上来写军人,显然就有它显著的时代特点。小说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描写军事上的事件,也不可能描写像战争年代的小说那样,写出惨烈的战斗场景。它更多地写出和平环境中的军人的性格、心理和情感。而这些,都是通过把他们还原,拉回到世俗生活的层面,来表现他们活生生的个性。小说把肖天佐与肖天佑处理成堂兄弟,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两代军人不同经历所产生的矛盾,又使这种矛盾始终浸含着一种亲情。肖天佐对肖天佑,既像上级,更像兄长,甚至父亲。长兄如父在这里被表现得相当生动。肖天佐直率、勇猛而乐观,而肖天佑则聪明有头脑,但心思太重。在冲突中来表现肖天佐兄长般的严格与爱护,也写出了革命军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充满了人伦的情调。 小说显然是对人性与人情投入很大热情,肖天佐与女医生曲宏洁的朦胧感情,肖天佑与马琳之间的爱情,这些都显示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尽管有些故事留下人为的痕迹,但作者是努力把故事往世俗化的家庭伦理方面贴近,使得事故更多日常生活的趣味。就此而言,也可见作者构思方面的苦心经营,这与当代小说回归日常性的潮流并行不悖。 总之,小说故事写得紧凑清晰,环环相扣,舒畅自如。总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酣畅淋漓中透示出委婉细致。虽然写的是一支无敌部队的故事,但却写出了军营里的日常生活,写出了军营里人们的情感,内心与性格,更为全面充分地展现了新一代军人的风采、气质与抱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军旅文学崭新的风貌,在和平世俗年代具有无穷活力。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12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