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恐三年再思索(本报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10:15 环球时报

  黄晴

  在美国“9·11”事件三周年前夕,俄罗斯北奥塞梯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别斯兰校园人质事件。这一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俄罗斯9·11”的事件,几乎等于向世人宣告:三年来,全球反恐形势并未因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发生明显改观。如果说有什么与先前不同,那就是如今恐怖分子把目标对准了更加脆弱的人群。

  诚然,反恐事业之艰巨,也许正如美国总统布什所说,要等到下一代才能看到胜利。然而美国反恐三年,投入巨大,成效寥寥,恐怕还是有些说不过去。反思这三年的国际反恐斗争,似乎走入了两大误区:

  其一,将反恐与石油扯上关系。“9·11”事件后,开始许多人把恐怖主义视为一种单纯的反文明、反社会行为,是价值观问题。其后,美国的反恐行动很快走向了伊拉克战争,很难说这不是出于一己之私。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近日刊文指出,美国反恐斗争的主要成果,是推翻了从未参加过恐怖活动的萨达姆,以及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西方媒体刻意宣传,称以俄罗斯、沙特、伊拉克等国为代表的石油中心,全都成了恐怖活动猖獗的地方,称恐怖分子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中断全球石油供应的潜力。然而把反恐当做获取石油的幌子,显然是违背了反恐的初衷,给了恐怖分子更加仇视西方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恐怖主义的蔓延。

  其二,将反恐当成了“文明冲突论”的实践。“9·11”事件似乎使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成为自动实现的预言。此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和沙特阿拉伯的龃龉,与伊朗的对峙,均带有某种文明冲突的色彩。“9·11”事件后,美国社会的情绪发生了某种转变,新保守主义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变化似可描述为美国的“原教旨主义化”。所谓“原教旨主义化”,实质就是把自己特定的宗教和价值观绝对化和普世化,从而失去了与其它文明、宗教和价值观相容共处的可能。这原本是美国描述伊朗或者拉登时用的语言,现在,这一特征也出现在美国自己身上。美国希望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统一”全球文明,本身也犯了不肯兼容的错误,而且是极不现实的。

  对于刚发生的别斯兰事件,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刊文认为,以巴萨耶夫为首的车臣恐怖分子的目标并非仅仅是独立,而是建成一个跨越整个北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帝国。对当下的恐怖主义似可做如下描述:它具有原教旨主义化的精神倾向,是一种与对手实力不对称条件下的行为方式,它自身的实力与意愿之间也严重不对称,从而产生绝望感,表现为无视人类道德底线的残暴性。

  恐怖主义行为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其影响不可谓不深刻:上可以改变国家的政策选择,下可以改变老百姓的心理和情感。对恐怖主义进行道德谴责和军事打击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为恐怖主义现象的背后,有着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在起作用,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的领域中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根源。联合国关于恐怖主义的决议中,将其定位为一种“社会问题”,确是一种非常到位的判断。

  《环球时报》〔20040910 第3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