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市场,唤醒尘封的文化--丽江文化产业发展剪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9月15日电(记者李承祖、伍皓、曹滢)

  当中国大多数文化单位正在为“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感到忧虑时,西南边地古老的纳西古乐、东巴文化却因旅游业而再度兴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变异的交错中,流传千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终于重新找到了一席生存空间,绵延不绝。

  古老的造纸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造纸传人说,“别搞那个,找不着钱,会穷一辈子的……”

  东巴纸,用高原特有的植物狼毒和构树皮,经家传工艺制成的古老纸张,千百年来,承担了传承纳西文明链条的重任。时至今日,掌握东巴纸传统造纸工艺的人却越来越少,即使在东巴纸的最主要产地肯配古村,这种纸也是几十年没露过面了。

  从1990年开始,当地政府多次组织人员寻访并试图恢复这种工艺。纳西人和圣文向家中老人请教造纸过程,没想到被泼了一瓢凉水,老人不肯传他的技术,说,“别搞那个,找不着钱,会穷一辈子的……”

  和圣文做出了23张东巴纸,挂起了“东巴造纸定点作坊”的招牌。几年中,他制作了数千张,价格大约是每张1.5元至1.8元,大部分被研究单位收购。1996年丽江大地震以后,和圣文的家庭造纸作坊停产了。老人似乎不幸言中,造纸并没有使这个家庭经济振兴。

  西部很多民族中,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其他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世世代代围坐在火塘边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被遗忘,而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开展的民俗文化整理保存工作,与消失的速度相比却显得缓慢而艰难。有学者指出,西部经济的落后同时带来了民族自信心的缺失,年轻人不愿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不愿说本民族的语言,而更向往牛仔裤、KTV等现代生活方式。

  “造纸人家”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还要靠它赚钱

  在丽江古城一个幽静的小院,记者看到了东巴造纸这种神秘技艺的全过程:先将剥下的树皮用水煮,浸泡2到3天,经过这样漂洗纸张就会发亮。接着把已成絮状的树皮纤维用竹篱捞出,铺在木板上杵压,最后晾干。经过几十道工序,一张颜色暗黄、光泽柔和的东巴纸才算做成。

  2001年,32岁的丽江市九河乡副乡长和丽湖辞去职务,创办了一家以传统东巴造纸为核心的“三希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的想法不只是要传承传统技艺,而且还要靠它赚钱。和丽湖和朋友筹集了30万元左右的资金,做一件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从制作雕版开始,用手工生产的东巴纸来印制书籍。

  “三希堂”的第一个项目,是根据历史资料编撰,由云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东巴纸印制的图书《纳西纸书》。这本以旅游者收藏为市场定位的图书,一问世就以“世界上第一本东巴纸书”和“手工体验”赢得旅游者的青睐,第一次印刷的3000册很快被抢购一空,第二次印刷又已卖出2000多册。继《纳西纸书》后,打着“三希堂”标志的东巴纸纪念封和明信片等系列“东巴邮品”也畅销一时。

  不只是出售成果,和丽湖把制作过程也当作旅游产品来开发,在他看来,那才是更能代表纳西文化的东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古城里开设了“造纸人家”作坊,由雕刻师傅、老东巴现场展示一部东巴文作品诞生的全过程。来参观“造纸人家”的游客非常多,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在留言册上写道:“这才是真实的丽江古城,这才是我心目中古朴厚重的纳西文化。”

  和丽湖还有一个心愿:等东巴纸产业做大了,要以博物馆的形式建立一个东巴印经院。2003年,东巴经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然而,东巴经千百年来仅仅依靠民间老东巴口耳相传,从未被形诸文字印成经书,随着老东巴逐渐谢世,使得东巴经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丽湖试图用地地道道的东巴纸,把口头传承的数百部东巴经全部印制出来。他的运作模式是把东巴印经院做成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现场观摩一部东巴经从手工造纸、雕版、印刷到装订的全过程,并亲身参与到印制过程中来,感受原汁原味的纳西传统文化。然后,用旅游赚来的钱投入东巴经的印制,使东巴纸和东巴经这两项濒危的纳西传统民族文化都能得以传承。

  现在,和丽湖的“三希堂”已经手工雕刻出几百块东巴经雕版,全部工程完毕,雕版可能要达到十来万块。这是政府文化部门都不敢轻易启动的浩大工程,然而和丽湖却充满信心,他说:“以市场为向导,用做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探索的道路。企业做活了,才能反哺和支撑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中寻求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方经济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在民族文化底蕴异常丰厚的丽江,和丽湖的“造纸人家”并非绝无仅有。丽江市一直坚持以文化产业的繁荣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之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2003年,丽江古城管理公司出资200万元,启动了一项名为“走进纳西人家”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扶持知名学者、手工艺人开办了以纳西族传统民间工艺为主的“打铜人家”“编织人家”以及和丽湖的“造纸人家”等等,对这些依托传统文化的“弱势”产业在资金投入、房屋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逐步形成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上个世纪90年代,纳西古乐从一个遥远神秘的“古董”包装成为一个畅销的大众旅游品牌,声名远播,每年创造出近千万元的效益。而今,包括音乐、舞蹈、祭祀、工艺等多种形式的东巴文化产业在丽江整个文化产业中,已经独占鳌头,充实和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与此同时,一批古乐传习所、东巴文化馆应运而生,学习古乐、学习东巴文化,成为不少年轻人热衷的事情。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