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被经济学家所左右?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22:09 人民网 |
网友:张洪清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这些要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结合起来,突出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性,是群众观点在决策领域的升华。 这些年来,我们社会在重大问题上大有让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说了算、“拍板”、“一锤定音”之势。君不见,有些地方政府的智囊变成了政府的“指囊”,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政府被一些经济学家们所左右,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笔者从媒体上看到,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全国仅有账可查的教育乱收费就高达2000亿元。在此过程中,教育部门虽然从未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教育产业化”却不知为什么成了一些地方、一些学校“推进改革”的理由与方向。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择校费、赞助费花样翻新,学校经营权被拍卖、公立学校“转制”等各式“改革举措”不断登场亮相。据报道(《华东新闻》2004年09月13日第二版),在华东地区,“最彻”的改革,恐怕要数苏北某市的“盘活教育资产改革”。该市不仅把高中、技校这种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让民营资本给“盘活”了,而且连小学、幼儿园也不放过,统统卖光,转由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然而,这样的“创举”不但没有被叫停,还被一些地方效仿,争先恐后地“靓女先嫁”,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以改制的名义全部卖掉。但是,最近教育部一位负责人说:“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了教育事业”。如今,我们追追“教育产业化”这个谬论的根儿,,其实就是几年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个口号一提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学校便立即趋之若鹜,纷纷将其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事实证明,“教育产业化”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危害,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我以为这就是一些经济学家惹的祸——这就是政府被一些经济学家所左右的后果,也是政府做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傀儡”的必然结果。 无独有偶。我国在国企改革中,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少奇谈怪论,什么“改制就是一种改革,既是改革,就必须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就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什么“靓女先嫁论”——国有经济搞不好,国有经济要退,而且应该是“靓女先嫁”,否则就“老”了,再也嫁不出去了,非得贱卖、甩卖不可;什么“冰棍论”——如今的国有资产就像渐渐融化的冰棍一样,不要等化了之后再去卖,要在没有化之前快快贱卖、甩卖,越快越好;什么“烂苹果论”——现在的国有资产就像是一筐苹果,中国的老太太们吃苹果老是挑烂的吃,好的舍不得吃,最后都变成烂苹果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论。这些让人心乱的、误导社会的观点,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一个“卖”字,而在这个“卖”字的肆虐下,国有资产每天都在“哗哗”地流失。如今,到底有多少国有资产被大量吞噬、流失,谁也说不清楚。一些经济学家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搬来了一大堆理论,然而,为什么对人家平衡劳资关系的制度一点都不提?国企改革改到职工群众不接受不欢迎甚至谩骂的地步,我以为也是一些经济学家惹的祸。 然而,政府为什么要被这些经济学家牵着鼻子走?为什么被经济学家所左右?为什么当了经济学家的“傀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最近由北大教授丁元竹领衔的98名学者作了一个《聚焦转型期中国与社会安全》的专题报告。报告说:“腐败问题如果近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成为危机的‘导火索’”,而“让更多人参与政府决策是我国应对危机的最有效办法”。所幸的是,新一届政府并没有被这些经济学家所左右,也绝不会当经济学家的“傀儡”。社会学家是怎么说的,政府要深思各阶层的和谐共处问题;哲学家、伦理学家是怎么说的,政府要考虑人间道义的问题;政治学家是怎么说的,政府要想想公众情绪、执政基础与合法性问题;人民群众是怎么说的,政府要思考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问题。总之一句话,政府就是政府,政府绝不会是少数人的政府,也不会被什么这“家”那“家”所左右,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听人民的,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