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农家——云南丽江古城文化产业发展剪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1:08 新华网 |
新华网社昆明9月16日电(记者李承祖、伍皓、曹滢)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琢精致的房檐“风火板”,院前屋后的绿树环绕、潺潺流水……无一不显示着主人家富足而优雅的生活。那位能和外国人对话、年近六旬的纳西族女主人,谁又能想到几年前她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呢? 红红火火的丽江市黄山镇纳西民居旅游中,数张桂兴家的“金星阁”最有名气,她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和领导人,每天有上百人到她家小院里参观、吃饭。她是丽江最早开办民居旅游点的人,也是致富“领头羊”。如今的黄山镇,已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穷小山乡,变成以发展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为主的小康村。在那硕果累累的葡萄藤下,张桂兴娓娓道起了创业历程。 张桂兴是个普通的农民,高小文化,一家人种了10多亩地,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仅能填饱肚子。1996年丽江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黄山镇几乎毁于一旦。张桂兴家的土坯房全垮了,重建家园,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距古城仅2公里的黄山镇以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地道的纳西民情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当地政府选择了有特色的十户农家小院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示范户,为他们提供无息贷款,减免税收,打出了“吃纳西饭、住纳西农家院、做纳西农家活、享纳西农家乐、买纳西土特产”的民俗旅游品牌,使黄山镇搭上了丽江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快车。 “我一个农村妇女,哪知道什么文化产业。全靠政府帮忙啊!”张桂兴说。为扶持民俗旅游项目,镇里给这些洗脚上田的农民举办了旅游礼仪接待、外语培训班,组织参观团,到泸沽湖、大理、昆明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张桂兴不仅普通话说得流利了,还记住了英语的礼仪用语,甚至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慢慢地,黄山镇开始在打“纳西文化牌”上下功夫。政府专门聘请的“民俗文化顾问团”,把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纳西族传统的“三叠水”的套餐形式重新整理出来,推出“纳西族饮食文化”系列,风味餐、喜宴、叠水宴,让游客享受口福之乐的同时,体验了纳西人的真实生活;院落的天井中央用青灰色鹅卵石铺就八卦和蝙蝠图案,四季花卉和代表吉祥的飞禽走兽雕刻在庭院堂屋的六合门上,重新恢复了纳西族雕梁画栋的建筑特色,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生活气息…… 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塑造了黄山镇独一无二的形象。黄山镇政府连续三届举办了乡村民俗旅游艺术节,在那梨花盛开的春天举办了“赏花游农家”——梨花节活动,把黄山镇向外推介出去,帮助村民打开市场。 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几十户人家纷纷搞起了各具特色的接待活动,有满室花香的“清心兰苑”,有体会神秘东巴文化的“东巴阁”。张桂兴家日接待量达到了300多人次。一家人忙不过来,便雇佣了12名临时工,原来养牲畜、种菜的后院也种上兰花,摆起桌椅。游客最多的时候,整个院落能摆上50多桌宴席,张桂兴家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80多岁的老奶奶看着这热闹劲儿,也闲不住,总是颤悠悠地拿起扫帚打扫院子。 纳西民间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乡间农夫农闲时候,就在村前屋后唱起古老的歌谣,拉起胡琴、三弦,奏起古乐。妇孺老幼在院子里做活,听得多了,也就跟会了。节庆活动的时候,村里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打跳”“阿哩哩”是每个人从小就学会了的集体舞。 为什么不把这些真正的“纳西文化”呈现给游客呢?张桂兴找到村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挨家挨户去动员,组织大家穿上纳西族传统的民族服装,拉起了村里第一支纳西族歌舞队,在“农家乐”活动中加入了歌舞表演的内容。为了提高节目质量,乡政府帮忙出主意,邀请了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前来编排节目、定期指导。 示范户辐射带动了大批农户纷起效仿。眼下,全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接待户有42家,从业人员达到320人以上,致富的梦想在黄山镇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中变成了现实。村民和实秋告诉记者,她白天种地,晚上参加农家乐跳舞,每场演出有10元的报酬,旅游旺季时一天要跳两三场。现在歌舞队出了名,连丽江城里一些大宾馆、大饭店开业,都要来请他们去跳。 “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通过演出,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而且还恢复了我们民族的一些传统活动。”张桂兴说。短短几年时间里,纳西古乐队、麒麟舞表演队、传统的“勒巴舞”组织了起来,已经消失多年的袅袅清音,又重现在纳西人家的寻常生活中。 旅游和民族文化成为了黄山镇的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镇接待来客2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0万元。“做一天纳西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纳西味浓浓的民俗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