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省区承诺将加强信息产业合作与沟通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6:58 新华网 |
新华网天津9月16日电(记者张泽伟、邹兰)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15日草签了《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承诺将在信息产业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协调发展。 根据协议内容,环渤海各省区市将从多个方面加强合作: 在编制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加强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推进区域性的资源配置、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促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从城市定位涉及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各省区市要选准互补性强的产业,推进区域性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增强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 各省区市将集中技术和资金资源,引导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用户之间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协作和利益共享;加强科技研发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或以现有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变区域优势为强势。 此外,环渤海地区还将共同开发建设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推动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各项应用服务的发展。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建设区域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拟定规则和标准,推行电子认证和数字签名,实现CA交叉认证;加强信息安全、个人数据保护和消费者信任,确保在线交易法律的实施,为区域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信息产业是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并发展为世界上第二信息产业大国。地处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等五省二市,是我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和城市聚集区。2003年,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的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分别占全国的28.5%、20.3%、26%和30%,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环渤海各省区市普遍没有摆脱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封闭发展模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较大,资源流动不畅。国有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市场意识较差,缺乏企业自下而上的合作动力。此外,产业趋同现象较明显,几个实力较强的省市均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各自发展的主导产业,竞争多于合作。与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域相比,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有关人士表示,《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的制定,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地区的信息产业合作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