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编辑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2:48 人民网-华东新闻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已在浙江热闹了一周。

  说“热闹”,不光是因为展演活动众多,仅参评参演剧种就有20多种,京剧、话剧、昆曲、评剧、川剧、越剧、黄梅戏、山东梆子等常见剧种不在话下,花鼓戏、甬剧、绍剧、唐剧、莆仙戏、藏剧等少有听闻的地方戏也一一亮相;更是因为主办方早就志在将艺术节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且开幕后传来的消息说,演出出票情况良好,尤其是白先勇等人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大戏,早就一票难求。某剧团团长甚至用“受宠若惊”来形容他们乍成热点、陡受追捧之后的感觉。

  只是,这样的热闹也并未让戏剧人们喜上眉梢,轻松下来。即或是挟“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之名而热的昆曲,即或是地方戏中最昌盛且就是浙江本土文化一部分的越剧。

  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古老的戏剧在近些年来苦苦寻觅、创新以便跟上时代步伐的艰苦努力:不再满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更多尝试现代题材,连著名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即或是历史故事,也是重新挖掘更深刻的内涵,用现代眼光和价值观来演绎,比如茅威涛主演的越剧《藏书之家》。时尚感,成了许多戏剧的追求目标,大制作和崭新的舞美设计理念将戏剧舞台打造得美轮美奂繁复无比,年轻俊秀的演员扮相表演赏心悦目,让看戏的感觉替代了“听戏”,与传统戏剧迥异其趣的种种,确让人耳目一新———难得地去看一回戏,一定会为这样的巨变而大吃一惊。

  然而,吃惊也罢,看戏仍是“难得”的事。古老的戏剧日益走向“博物馆艺术”的轨迹恐怕是不会改变的,尤其是那些与乡音乡土紧密相连的地方剧种,几乎是无可挽回地日趋边缘和“弱势”,更多需要坚守和挖掘、帮扶和保护。

  灰心?不必。只要我们不妄自菲薄,不粗暴无知地斩断人们心底的那份传统文化认同感,相信从我们的乡土中生长起来的艺术自会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华东新闻》 (2004年09月17日 第三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