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此“戏说”何以难容?(热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2:52 人民网-华东新闻

  联响

  9月15日的新华网报道,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这则广告播出后,引起不少观众反感。

  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但是,富有创意的策划者们似乎忽视了一点:无厘头不仅嘲人,而且嘲己,解构的对象多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貌似正统、威严的一面,所以往往还能见出些自嘲的可爱。而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江南时报》对此评论道,“对历史荒唐地戏说、乱说,其实表现出现代人信仰和立场的单调化,更是历史精神、文化精神的一种缺失”。人民网的文章或许说得更加尖锐,“被颠覆被挑战的不仅仅是文化名人或历史现象,更为主要的是在挑衅民族信仰与情感。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颠覆历史意味着对民族灵魂的挑衅。当一个个被商业颠覆的文化名人以一种被颠覆的形象刻于我们的下一代心中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便会面临被全盘颠覆的危机”。

  当“戏说”题材的电视剧充斥荧屏,将我们一干老百姓的历史观念唬弄得晕头晕脑时,曾有文艺评论家著文呼吁关注这一非正常现象。然而,时至今日,“戏说”之风非但没有肃敛,不仅流播至商业广告领域,甚至素以“铁肩担道义”为职业追求的新闻界,也开始出现了戏说的影子。

  新闻,第一要求当然是真实。于是,被戏说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名人,而成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与事,甚至普通百姓。9月16日的《南方都市报》评论《有必要设个“年度戏说新闻奖”》,读后让人思味深长。文中略举两例:“打工青年手指被机器切掉9根,不得不到省城医院里再植,匆忙中一根断指被遗忘在事故地点,报道乃是断指手术‘出现戏剧性一幕’,标题为‘哦嗬,第9根手指忘了’。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会说‘广州酷毙三十余人’。戏说他人的痛苦,成了某些媒体的惯用套路。”

  作者指出,媒体中对待社会事务的娱乐心态、看客心态当前甚为普遍,“媒体面临着逐渐丧失作为社会良心之体现地位的危险,承担社会责任的巨大风险正在使媒体主动放弃责任的追求,使得虚假新闻不再被视为重大耻辱,戏说主义更是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为给新闻史留下存照,文章发出了创立“年度十大戏说主义新闻”奖的反讽式呼吁。

  尊重先贤,高山仰止,我们这个社会源远流长的文明中,不是号称向来不缺这方面的文化因子吗?对人当常怀悲悯之心,也同样是传统教育中脉脉传承的重要的人文价值观。但在商业化的浪潮冲击之下,这些东西在许多人身上的剥落,未免显得太快了一些。这似乎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在社会转型期,不单要建设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精神文明、文化道德的新秩序建设,也同样重要和急迫。

  在设立“年度十大戏说主义新闻”奖的反讽式吁请话音未落之际,又传来这样的消息:9月6日,中央电视台4套《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以人质危机死亡人数以角胜负。一边是人质在哀号,全世界都为之揪心;一边是悠闲轻松的有奖竞猜———公众的愤慨滚滚而来,相关当事人自然得到严肃的处理,但是那条观众指为“已经破坏的传媒道德底线”,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划在人们的心中呢?

  《华东新闻》 (2004年09月17日 第一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