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门,卸下神秘的面纱(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4:3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连锦添

  金门市中心有一条100多米长的商业街,人们称之为“大陆街”。街边店铺林立,摆放着香菇、红枣、花生、糖果、鱼翅、燕窝、鹿茸、人参等食品,茄克、大衣、皮鞋等服饰,仔细看,也有仿冒的“名牌”。这里的南北杂货及工业产品,几乎都来自大陆。频繁的海上贸易,使金门人吃的、穿的、用的很多来自大陆。由于价格相对便宜,从台湾本岛来采购的民众很多。每到年关,货品大增,就像台北市的“年货大街”,有航空公司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金门游采购团,从台湾本岛来的游客个个提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希望纳入“厦门生活圈”

  说实在,金门大部分城区房屋较旧,大型高档建筑不多,其经济发展比台湾本岛滞后,也远远不及对岸的厦门。许多人才外流,赚了钱的,都喜欢到台岛买房子。几十年“战地”管制下,金门处于台湾政经的边陲,与大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这与对岸沿海一些地方的处境曾有类似之处,但近年闽南沿海发展起来了,金门人心里有些急。

  他们说,既然金门军事化程度降低是一种趋势,就要大胆探索岛屿的永续发展之路,人们热切希望发展两岸关系,更有包括当地官员在内的人士提出设想,希望将金门纳入“厦门生活圈”。

  有一副对联写得好:“金门厦门门对门,族同情同同安同”。金门及周围小岛的官员不断呼吁要建金厦大桥,一桥连两岸,使两门同安,更加紧密。烈屿乡长林金量说出了大多数金门人心中的愿景:有了金厦大桥,看病可直接到厦门去,可用九龙江口的水解除长期困扰金门的缺水问题,用王永庆漳州电厂的电减少成本。开放大陆人士来金门观光,收入将大增,第一步可让到厦门的游客延伸到金门一日游。他们认为,从更大的视野看,金门具备建设成世界著名观光海岛的条件。

  金门地区选出的“立法委员”吴成典对我们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门人比大陆了解台湾,又比台湾了解大陆,可以在两岸交流中大有作为。如发展两岸旅游、物流、贸易,设立在闽台商干部的培训基地等等。”

  只是,金门人大发展的呼吁得不到台湾当局的回应。有位金门同胞把梦想中的金厦大桥称为“政治浮桥”,这座桥选举时就会浮现,选举完了又沉下去了。还有一位金门人说,当初试点“小三通”,台岛内的决策者有顾虑,说会动乱,影响治安,结果并未发生。他认为金门还没有走出岛内政治工具的角色,政策上仍被捆绑得太紧,无法自主发展。

  拼经济自我提升

  金门人在转型中自我奋进。他们利用人文景观等资源,为发展经济打拼。在台湾家喻户晓的金门高粱酒,有“东方XO”之誉,风味独特,香醇甘洌,在大陆也颇有知名度。它早年由闽南华侨始酿,长期供应岛上军人,如今已声名鹊起,目标是成为世界名酒。董事长李荣文先生告诉记者,酒厂年产58度高粱酒2500万瓶,去年营业额80亿台币,是金门财源的支柱。此酒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他们顺时而上,厦门、泉州、福州的专卖店即将开业,预计年销售额达2亿元新台币。金门“陈高”,正抹去战争风霜,走向和平繁华。

  岛上的许多碉堡早已废弃不用,有人灵机一动,找来十几位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艺术家,把这些原来神秘的军事设施装扮一新,变成艺术的展场。改装后的碉堡,有的可供参观者游乐、看表演,有的可喝茶、唱卡拉OK,展现出旧碉堡的另类风华,吸引游客。金门县县长李炷烽表示,大量军人撤走后,金门需要开发新产业,他们提出“文化艺术立县”,现正把推广艺术及观光活动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希望外界对金门有更深的印象。

  人文荟萃 美丽侨乡

  长期的“战地保护”,无意中使金门的自然资源免于工业化的过度开发,留下一片净土。碧海蓝天,遍地高粱,丰富多变的海岸景观,候鸟迁徙的中继站,以及四季繁花、浓荫幽翠的植被,构成金门独特景致。金门开发比台湾岛早得多,据李荣文先生介绍,金门享有“贵岛”、“海滨邹鲁”、“海上仙洲”等美誉,宋代朱熹曾两度来讲学,自此文风鼎盛,历代出了43位进士。明万历年间金门“人丁不到百,京官三十六”。清代多出武将,“九里三提督,百部一总兵”。台湾5大姓氏陈、林、李、许、蔡,其第一位渡台开基者,全由金门过海赴台,金门成为中华文化传衍台澎的中继站。文台宝塔、琼林蔡氏祠堂、虚江啸卧、一门三节坊、水头得月楼……蕴涵着深深的文化积淀。

  踏上金门,就像来到闽南的一个县城,海味十足而又民风纯朴。金门的旅外乡亲高达74万余人,其中散布海外的达50万余人。鸦片战争后,毗邻的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大批金门人经厦门下南洋。后来的海峡风云中,又有大批人外迁。金门旅外乡亲经商有成,侨汇曾是金门的主要经济来源。尤其南洋华侨回馈家乡,按闽南风格建设的家园,堪称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例如,“山后十八间”(现已成为重要景点民俗文化村),是清朝时期金门王家赴日本神户经商致富后所建。18座宅邸,红瓦、砖墙,燕尾屋脊俊俏挺拔,砖雕、彩绘,线条与色彩极为美观,花岗石砌就的巷弄,浑厚坚固,建造极为精细。遍布岛上的“洋楼”,当地居民通称为“番仔楼”,是金门乡亲远赴外洋谋生,进而回馈乡里的写照,留下幢幢中西结合的建筑,是金门的文化珍宝。

  金门之行,没有惊怵的紧张感觉,心头却久久萦绕着战争与和平、毁灭与发展的辩证思考。

  (本报台北9月16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9月17日 第六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