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外地游客尝鲜难 小吃一条街能否现身海口?(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8:15 新华网
  “博爱美食一条街在哪?我就去那里。”

  8月28日,29岁的广州游客蒋佟在海口滨海大道上了一辆出租车后,就跟司机说了这么一句。不管去哪个城市旅游,蒋佟都爱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在这之前的一天,在一本名为《中国自助游》的书上,得知博爱路是海口的特色美食街。

  然而上车后,司机却告诉他博爱路是有,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美食一条街,那条路上只有一两家专门卖猪脚饭牛腩饭的地方,其他的小吃其实在西庙和新民西路,但是那都是在小巷里。于是,蒋佟请司机当起了临时向导。

  深巷里散发的浓香

  久居海口的市民轻而易举地就能数出海口多样的美味小吃:咸的有海南粉、猪肠粉条、猪血汤、腌菜、猪脚饭,甜的有甜薯奶、九层糕、地瓜汤、清补凉等等。但只可惜,这些美味更多藏在深巷里。

  “三十多年前,因为博爱南路、中山路、新华路这一带骑楼多店面多,形成了海口最为热闹的商业街,自然少不了卖吃的,大多是附近的人做好了挑出来卖。”73岁的陈明仁一直都住在新华北路的一间老房子里。他的记忆里,老街的喧嚣与繁华在年代的更替中,渐渐蒙上岁月痕迹,但只有那股飘在街巷中的香味至今如旧……

  在这些老街区中,“西庙”曾是海口本地小吃最为集中的地方。“西庙”并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海口义兴街、竹林里的西天庙一带。陈老伯说,西天庙原是海府地区商贾和村民自愿集资于明代建成,以祭祀明代著名爱国诗人、海南名士王佐,一直有许多老百姓来这里上完香,之后往往喜欢坐下来填填肚子,于是小吃慢慢形成气候。

  如今的“西庙”都是中午过后才会真正热闹起来。8月20日的中午1时多,40多岁的李阿三就将煤炉、碗筷及十多种做好的小吃装上板车,拉到西天庙正门对面的经营点。

  阿三的摊上有红豆汤、锅边粑、甜水面等等,还有海口的传统小吃——九层糕、红豆糕,这在海口许多地方都找不到了。来的顾客只要说上要多少钱,阿三就会用从圆盘里蒸得漂漂亮亮的糕上切上一小块,用袋子装好,并道上一句:“趁热吃。”

  与“西庙”不同,不远处的新民西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是清晨。每天凌晨4时,在新民西路开了一家早餐店的刘国琼就从菜市场买回材料,交给店里的小工开始忙碌,店是自己家里一楼的铺面,主要经营的是海口人爱吃的“猪肠粉条”。其实海口话俗称的“猪肠粉条”不仅仅是用猪肠,还用多种猪的内脏,粉条则用的是自制的河粉。
外地游客尝鲜难小吃一条街能否现身海口?(组图)
  好吃却散落在大街小巷里,而且店面杂乱,不上档次,海口小吃实难香飘更远。记者 李英挺 实习记者 袁锦明 摄
外地游客尝鲜难小吃一条街能否现身海口?(组图)
  深深的老街,还藏着椰城多少历史。本报记者 李英挺 实习记者 袁锦明 摄

  46岁的黄阿妹说,新民西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这里已经形成了经营饮食业的规模,那时的新民西路许多店经营的是同一美味——白切文昌鸡和鸡油饭,曾经红火一时。后来由于海口饮食业的发展,只经营一个品种的新民西路慢慢转为经营多种餐饮,但大都是以卖早点、小吃的店为主。

  外地游客寻香难

  品尝之后,蒋佟对海口小吃赞不绝口。但他说,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带路,在海口寻找当地小吃决非易事,名气很大的金龙美食一条街其实经营的大多是外地菜,而本地人熟知的“西庙”和新民西路在最新版的地图都无法寻觅。

  一位导游则说,自己带团去烟台时印象特别深,当地一家快餐店与旅行社联手,请导游向外地游客“隆重”推介店里被评为“中华名小吃”的美味。他们专门印制了宣传资料,详细介绍10多种烟台小吃的制作方法和风味特色。这家装修简洁干净的快餐厅还将十余种烟台名小吃汇集起来,专门请外地游客品尝“小吃宴”。海口却非常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我们曾安排过旅游团在早餐时品尝地道的海南腌粉,虽然口味较受欢迎,但却因为这些粉的卫生状况不太好,一些客人吃了以后肠胃不适,后来都不敢再安排了。”在海口一家旅行社当经理的周先生告诉记者,海口小吃的卫生、经营环境不佳,使其无法列入团餐,让更多的游客品尝。

  海口小吃是否只能固定在那些古老的小巷里,只能集中在路边的流动摊贩上?海南烹饪协会秘书长林俊春表示,海口小吃种类繁多,许多经营者虽有传统的制作手艺,口味也受欢迎,但因为手艺较为单一,且本金不多,只能停留在目前的经营状态中,无法将本已出名的东西再做大。同时,因为经营不规范形不成统一,卫生、附近环境成了海口小吃的“软肋”。

  陈宏选是海口市政协委员,2003年他提交了一份海口应建名菜小吃旅游观光一条街的提案,认为目前海南旅游观光点已较多,玩、住这两个都能基本满足海口特色,但做为旅游内容中的“吃”这一项却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富有特色的小吃多为小摊点,且散落在小街小巷中,外地游客无法寻觅。

  小吃一条街能否现身海口?

  “城市魅力不仅在于城市的建筑、绿化、道路建设等景色,还在于城市本身的文化积淀、本地人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等蕴藏着的东西。”陈宏选说。

  在海口开有一家旅行社的刘敏认为,地方小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因此许多游客愿意通过这种对美味的品尝与享受来给自己的旅游留下更多回忆。他发现,价格适中又精致的地方小吃几乎是所有游客的嗜好。有的游客回去以后往往会向朋友介绍当地的名小吃,这无形中给旅游做了宣传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海口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海口有意建风味小吃街已有一段时间,但关键在于选址问题,建在哪里需要仔细考虑。原来市政府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打算在已有一定历史基础的新民西路规划一条风味小吃街,但考虑到消防安全、铺面、车辆停放等各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确定不下来。

  海南烹饪协会秘书长林俊春表示,小吃由于利润较薄,且经营者没有能力将钱花在铺面租金方面,在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后,靠这种摊贩式的自发形成小吃一条街的可能性不大。政府还是应给经营特色小吃的业主们划出固定摊点,进行合理布局,建立风味小吃一条街、美食广场等固定场所,可以先引进一些名点带动,并对经营类型进行统一调配,对服务水平、制作标准进行管理,以引导小吃一条街走入正轨。

  小吃一条街是靠政府规划还是靠市场自发形成?这一点一些人也有不同看法。海口市商务局有关人士认为,海口目前的20多条商业街都是由于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如以餐饮业为主的金龙路最初也是由几家外地小餐馆的名气带动的。政府如果先去进行选址,可能会因为对市场需求和业态的不了解而造成偏差,政府只能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进行统一的管理及引导。

  在广场青少年宫门口卖猪血汤等小吃的李兴发说,如果海口在新民西路或一些热闹路段设小吃一条街的话,他将第一个报名要店面。老李已在广场附近做小吃做了十几年,但由于这里的位置只够一家经营,他只好与另一家人同租一个地方,每人轮流做一个星期。一些做小吃的摊主虽然对建小吃一条街表示赞成,但他们认为店租不宜过贵,因为小吃本身是利薄的生意,每个小铺每月租金最好五百元以下,否则难以承受。

  “粑妹”和“粑妈”

  “粑妹”和“粑妈”算得上是海口西天庙一带不出名的“名人”。两母女出名,是因为她们的粑做得好,煮出来的各种粑食香滑可口;说两母女不出名,却是因为跟着她俩吃了十几二十年粑的左邻右舍中,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大名。来买小吃的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熟客,在喊出“来一碗”前面时,往往加的是“粑妹”或“粑妈”。

  8月底的一天下午,“粑妹”和“粑妈”的小摊如往常一样摆在西天庙门前的一个小角落里,六七个热的煤炉上搁着粑食、红豆、粗面,白色、赤红色,稠的、清的,甜的,咸的,绕着“粑妹”排成一个小圈,“粑妹”舀着粑,“粑妈”将钱放入了身边一个粉红色的塑料桶。
外地游客尝鲜难小吃一条街能否现身海口?(组图)
  义兴街是海口市的老街道,汇集许多本地特色小吃,上图为红豆糕、米粉糕。 本报记者 李英挺 实习记者 袁锦明 摄

  “粑妹”名叫董亚梅,年纪其实已年近半百,小名叫阿妹,自小在这义兴街一带长大,又会做粑,所以人们叫她“粑妹”。而她70多岁的老母亲符秋妹,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粑妈”。

  “粑妈”话不多却爱干净,花白的头发上夹着一个泛着亮光的发卡,她细心地将碗放在锅里煮着,问起她做粑的经历、义兴街的往事她连连摆摆手说不懂讲;“粑妹”则不同,瘦削的她爱与人交谈。她说,其实母亲年轻时在一家造船厂上班,但后来下岗了,家里有6个小孩,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去跟她的姑母学做粑,养活家里人。

  小摊的凳子很少,因为来吃的很多顾客大多从家里带来口杯或碗一元、两元地买了拿回家,仅有的几个小凳子,矮得坐上去像是席地而坐。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们的生意,食客们或是坐在西天庙的台阶上、或是干脆打包到不远处的老爸茶店去与喝茶的街坊邻居边吃边聊。虽然如此,但年老的“粑妈”说,生意比起以前难做,一天能赚个三四十元已经算很不错的了。文革时,“粑妈”的小粑摊也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粑妈”也因此吃了苦。直到改革开放,一家人才敢把“粑摊”再次开了起来。不久,长大成人的“粑妹”也过来帮忙。

  从年轻到白头,从少妇成老妪,在小巷的喧闹里、在一勺勺的舀卖中,两母女在西天庙边度过了一个个春秋……

  故乡的味道

  炎热8月的一天,从泰国回乡的符明浩老先生刚从下榻的酒店出来,就让司机把车开到了海口的老街区。

  50年前,海口市新华南及博爱路一带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因为有亲戚在新华北路一带开了一家小店铺,一直到12岁随父母“跑”到国外“讨生活”前,贪玩的他就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从龙岐坡家里过来找表哥表姐们。

  在符老的记忆里,玩累的他经常坐在亲戚家的店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卖货的伙计忙碌着,来来往往的买者几乎每个都不忘与店主讨价还价,屋外有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路边经过……

  然而,这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每次挑担卖小吃的小贩经过门口时,一股股热腾腾、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他坐立不安,也渐渐地从午后的沉睡中苏醒过来。而这时,如果表哥表姐们能从大人那里“求”得一点钱,几个小孩就会蜂拥而出,让卖油糕老头放下担子……

  符老说,在国外近半个世纪的生活里,他时常会想起这一段童年的经历。特别是有时在炎热的午后,从午觉的梦中醒来时,似乎总想寻觅一些自己曾经有过的东西。

  光阴荏苒,当符明浩再次来到这里时,当时的少年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身后跟着的是初次回国的儿子与孙子。但当车子开到他曾经熟悉的这一片时,却显得有些陌生,繁华的街道上装修精美的餐饮店里,卖的是比萨、咖啡、珍珠奶茶。有亲戚带路,他们才找到了新民西路的一家小吃摊。

  腌粉端上来,符老给儿孙示范,让他们将粉与配料搅均后再吃。“没错,就是这种味道。” (完)(谢向荣 刘洋 高艺)(来源:海南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