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雨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8:21 光明日报 |
——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杨承志本报记者 郑晋鸣 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群孩子捧着江苏作家们的“宝贝”——《中国童话》等优秀少儿作品旁若无人地“啃了起来”。这是出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学在线系列活动”上的一幕。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 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何在?江苏少儿文学的特色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此次文学在线系列活动的负责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杨承志。 记者:现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这次江苏省为什么想到开展这样一个以“少儿文学”为主题的活动? 杨承志: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文学对灵魂的启迪和净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好地发挥文学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发挥江苏儿童文学创作佳作迭出的优势,让文学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这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江苏选择“少儿文学”作为切入点,那么,江苏省在“少儿文学”的创作方面有什么特色吗? 杨承志:选择“少儿文学”作为这次活动的主题和切入点,我们是经过认真论证和研究的。新时期以来,江苏少儿文学人才辈出,成果斐然,创作、评论、出版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精品迭出,佳作不断”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在过去的20年中,江苏推出了数十种优秀少儿文学作品,连续有少儿文学佳作奉献给孩子们,《来自异国的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少女的红发卡》、《狼的故事》、《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苍狼》,这些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都深深地打着“江苏制造”的烙印。问鼎“三大奖”,五次蝉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每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选,江苏都有作品入选。 记者: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江苏省在少儿文学创作的领域究竟有些什么秘诀呢? 杨承志:首先,这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强省,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省。早在1996年,省委宣传部就专门制定了《关于繁荣江苏少儿文艺创作的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全省的少儿文学创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少儿出版社多次组织作品创作计划,力推优秀少儿作品。江苏少儿出版社正式组建文学编辑室,近5年以每年4至5部的节奏,先后出版少儿长篇小说20多篇。 其次,我们有一批坚持深入生活的作家群,他们始终保持着与未成年人的血肉联系。在艾煊、海笑等老一辈作家的关心与带动下,江苏形成了一支以黄蓓佳、祁智、金曾豪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热心少儿文学事业、潜心少儿文学创作、老中青梯次合理的作家队伍。他们致力于少儿文学创作并不断有佳作问世,形成了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苏军”。这支“集团军”正是江苏出精品、出佳作的最可靠的保障。 再次,江苏的“少儿文学”始终坚持以少儿为本位的创作观,努力为未成年人写作。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对少儿文学创作就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要求。面对少儿文学界的各种思潮,特别是域外儿童文学的冲击,江苏少儿文学这些年的创作坚持的就是这一点。例如,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让人们思考什么是好孩子;祁智的《芝麻开门》提出儿童成长中的心理素质问题;刘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提出儿童的独立与自尊问题等,都始终关注少年儿童,从不回避现实、回避矛盾。这种创作思想的确立,使他们的作品起到了陶冶儿童情操、增长儿童智慧、净化儿童心灵、提高儿童精神品位的作用。 最后,江苏的“少儿文学”始终坚持艺术创新,努力为儿童创造新颖独特的审美天地。江苏的作家们一方面继承中国儿童文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努力开拓着属于自己的文学风格。刘健屏的作品质朴、硬朗、富于哲理;祁智的作品自然、活泼、结构精巧;曹文轩的唯美主义;黄蓓佳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不同的风格彼此碰撞,百花齐放,更加快了精品佳作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