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姆遐想》“复活”七千年河姆渡古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10:15 新华网

  河姆渡遗址是余姚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余姚市的文艺工作者们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个古老文明的承传和推介。祖先的经历,他们用音乐来再现;祖先的勤劳,他们用舞蹈来诠释;祖先的图腾,他们用笔墨来描摹……

  秋日的余姚河姆渡,旷野宁静。

  清晨,金色的朝霞映红了一池湖水,声声鸟鸣回荡在树梢之间。从丛林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掺和着土陶碗里盛着的稻米清香。一群原始人开始了一天的田间劳作。突然,一声锐利而清脆的哨声划破了旷野的沉寂,那是原始人狩猎时响起的骨哨声;日落西山,晚霞染红天际,篝火旺了,骨哨声再次响起,这次是和着陶埙声、合着木鼓点,显得那么地欢畅,那是先人们劳作后释放心灵的乐声……这一部名为《河姆遐想》的音乐剧,上演在今日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现场,她是余姚市的文艺工作者们为“复活”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古文明而奉献的系列精典剧目之一。

  骨哨声声,划破了万古荒凉,穿透了七千年的时空,定格给我们远古时的一个个瞬间,展露着人类文明最初家园的春花秋月、风雨沧桑。

  匠心

  骨哨,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共有160余支。骨哨一出土,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管乐之祖”。一节飞禽的骨头,三五个钻凿出来的孔洞,便能吹出奇妙的旋律,这是河姆渡先人们的“神工”。

  “几千年前,先人们就能做出这样高超的‘管乐’,我们定要还给它一个原貌,让远古的声音在今天响起。”因文物骨哨一吹就会损坏,余姚的文艺工作者范德闽、朱德孚、陆洲等人有了复制“骨哨”的“匠心”,并开始了不断的尝试和制作。

  首遇的问题便是材料的挑选。据考证,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哨,大都是用鹰的骨头做成的,而现在要找到能取代鹰骨的材料,鸡腿骨似乎是不错的选择。那段时间里,现任余姚市文化馆馆长的朱德孚吃了不少鸡肉,为的是寻找到合适的鸡腿骨做骨哨,就连过年时到朋友家作客,他也要向人家讨鸡腿骨。妻子走亲戚,带回的礼物也是鸡腿骨。全家人去饭店吃饭,朱德孚也让服务员把鸡腿骨“打包”。骨哨制作对尺寸要求严格,煮的时候又要掌握火候,还要清空骨髓,用锯锯断,用锉刀锉平。在尝试了许多次之后,朱德孚终于用一只5公斤重的大公鸡的腿骨,做出了颇能与出土文物媲美的骨哨。因为在中国乐器界有“横笛竖箫”的说法,而朱德孚制作的骨哨是横着来吹奏的,因此,他把这件仿古乐器称为骨笛。这支鸡骨笛三寸来长,四孔,G调,能按手指的不同开合,发出11个音节。而范德闽和陆洲制作的则是“现复古”的骨哨,即借鉴现代的口笛,来模拟复原。钻孔的时候,用不同的开孔方法设置不同的音色,菱形、圆形、半圆形的开孔能吹出不同的音色来。

  除了骨笛,朱德孚还按照出土的另一种乐器———“木筒”的形貌,制作了一套7件的木筒乐器。这是一种类似于编钟的五音打击乐器,高30至50厘米不等,靠其中的活木塞控制声色,以敲击来表现原始音乐的效果。

  遐想

  有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批“原始”乐器,朱德孚等人开始围绕河姆渡古文明进行音乐的创作。

  创作伊始,自然遇到不少难题。因为远古的音乐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想象来揣摩。但朱德孚有这个“能耐”!当年,他从上海来到姚江畔插队落户,就爱上了这里灵秀的山水与古老的文化。而多年来生活在这里,他更与河姆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河姆渡遗址1973年第一次发掘时,他就参与了布展。1992年,河姆渡遗址第三次布展时,足足有半年多的时间,他吃住都在河姆渡,与河姆渡遗址朝夕相处,看日升日落,看风云变幻。他亲近触摸着河姆渡出土的一木一骨、一谷一陶,从中探寻博大丰厚的河姆渡古文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由此喷发。朱德孚首部以河姆渡为题材的作品是音乐剧《河姆遐想》,被拍成MTV。这一曾在“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展播”中获得金奖的音乐剧,把神秘而又丰富的河姆渡古老文明,用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整个音乐剧以骨笛为主乐器,配以低沉婉转的陶埙声和原始的木鼓声,乱中有序地营造出了一种时空交错的音乐意境,反映出一种原始的情境与风貌。音符在历史的天空中穿梭,令今人抬起头就可以仰望七千年前辉煌的太阳、远古社会人类的劳动以及先人们劳作之余的娱乐场面。《河姆遐想》还曾进入中央电视台“民间艺术采风”栏目。一时间,锐利的骨笛声从余姚河姆渡传到了全国各地。朱德孚的音乐作品《河姆遐想》,将七千年的河姆渡古文明展示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

  围绕河姆渡这个题材,朱德孚还创作了《河姆渡木桨》、《河姆渡子孙》、《河姆渡船郎》、《河姆渡童趣》、《河姆渡太阳》、《河姆渡抒怀》等一系列河姆渡音乐歌曲作品,他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满腔热情,倾注于河姆渡这块原始文明地。其中《河姆渡木桨》这部音乐作品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金奖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天籁

  现任余姚市艺术剧院副院长的倪乐辉,在早几年前还想不到自己竟然和这么古老的一件乐器———骨笛有着如此深的缘分。

  那时还是笛子演奏员的他和朱德孚一起参与了骨笛的仿制,一边做,一边试音,寻找着最佳的音色。骨笛的吹奏可以说全凭感觉控制,需要有灵敏的听觉,和对气息的把握。因为从小吹笛子,有着良好的乐感,倪乐辉很快掌握了这个乐器,参加了《河姆遐想》MTV的录制。从此,他几乎成了余姚河姆渡文化的“代言人”。在天津举办的宁波市旅游文化推介会上,在香港举行的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在上海举行的余姚文化推介会上,倪乐辉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因为他的骨笛吹奏让人耳目一新,他对河姆渡文明的演绎令人神往。在香港,骨笛表演一结束,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涌了上来,连珠炮似地争相采访倪乐辉,抢着看他手中这件独有的乐器。而令倪乐辉终生难忘的经历是去年10月下旬的一天,刚从香港演出回来不久的他接到了市文化局打来的电话,说让他马上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骨笛展厅来,为一位首长吹奏骨笛。

  当倪乐辉匆匆地赶到展厅时,却惊呆了,这位首长是如此熟悉和亲切,他就是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倪乐辉激动得有些紧张。当江主席走到骨笛展示台,工作人员向他介绍说:“这就是七千年前的乐器骨笛,是先人们狩猎和娱乐用的。我们仿制了这种乐器,就请您听一段骨笛的演奏。”倪乐辉随即用骨笛吹奏了《河姆遐想》音乐剧里的一段曲子,骨笛声原始而飘忽,悠远而有穿透力。吹毕,他又用骨笛模仿了鸟的鸣叫声。江主席听得很认真。演奏结束时,他高兴地说:“没想到骨笛吹奏这么好听啊!”又拿过倪乐辉手里的骨笛仔细地看了看说:“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啊。”现在,倪乐辉不仅自己吹奏骨笛,还带了两个小徒弟学吹骨笛。尽管年龄小,两徒弟却很用功,暑假里天天到少年宫排演。今年夏天,包括他们共30个小朋友参加的器乐合奏《探宝河姆渡》,获得2004年全省少儿音乐大赛三等奖。倪乐辉笑称:“骨笛事业后继有人了。”情结

  有人说河姆渡是余姚最重要的“文化名片”,然而,除了文化推介和传承的需要外,余姚人喜欢河姆渡,更是因为这里是他们生息的一片热土,他们解不开这个早与河姆渡融为一体的深深情结。祖先的经历,他们用音乐来再现;祖先的勤劳,他们用舞蹈来诠释;祖先的图腾,他们用画笔来描摹……余姚的文艺工作者们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个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崇敬。余姚市青少年宫主任兼市舞蹈家协会主席黄幼君与朱德孚是生活中的伉俪,也是事业上创作的伙伴,他们一同从河姆渡文化中寻找题材和灵感。由朱德孚作曲,黄幼君、戴丽虹编排的舞蹈《河姆渡童趣》,在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中获得铜奖。《河姆渡童趣》舞蹈展示的是:葱郁的田野,茂密的丛林,悠远和锐利的骨笛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身披绿叶编织的衣裙、头戴烂漫的野花,或妆成鸟,或扮成兽,穿梭在翠竹之间,游耍嬉戏。舞蹈意趣浓厚,舞美别具一格,色彩变幻无穷,让人过目不忘。而美术、摄影这些艺术形式,也成了余姚人表达河姆渡情愫的重要途径。在不少余姚居民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以河姆渡为题材的美术与摄影作品,像出土文物漆碗、骨耜等都上了画、入了影,古老的文明在这些热情的河姆渡子孙的手中得以生动地再现。

  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四明山革命文化是余姚市的三大文化,其中河姆渡文化又列居三大文化之首。余姚市文体局副局长吕余龙告诉我们,多年来,余姚市委、市政府对河姆渡古文明的再现,特别是音乐和古乐器复原等方面的培育和扶植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经过不断挖掘和综合包装的河姆渡文化,在国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今后,市有关各方和文化工作者们会更努力地把河姆渡远古文明拾掇串连,用“哨、桨、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将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古文明系统地“复原”在世人面前。(黄采君刘旭锦龚宁)(来源:浙江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