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者新论:代际互喻:与孩子一道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22:23 人民网

  方金勇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致使长辈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适应能力等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又使社会成员面临“终身学习”的现实课题,因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孩子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成为现实和必需;同时,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在毒品、色情、暴力等文化到处兜售四处泛滥的时代,孩子们也比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长辈的监护和教导。本文试图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代际互喻”的观点,阐述“代际互喻”的现实需要及其意义,探讨“代际互喻”的途径和方法,呼吁建立一种“代际互喻——与孩子一道成长”的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为消解我们因变迁迅猛而形成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找到一条理性而负责的途径”,以促进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曾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基本形式。所谓前喻文化是指晚辈的知识和技能完全通过长辈的教育和传授获得,所谓并喻文化是指长、幼辈的知识学习交流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所谓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一种文化反哺形态。米德指出:当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孕育了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后喻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递方式,即由年轻一代将他们对不断变动中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涌现出的新知识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教授在《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一文中写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和信息反哺的时代。……在这种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文化反哺形成了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我在敬佩上述学者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总结的同时,又隐隐感觉到他们的观点和论述都是单向度的,都存在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缺陷,既不能完整地概括代际文化传递的丰富内容,也不能满足当代亲子关系中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现实需要。

  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致使有的长辈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适应能力等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又使社会成员面临终身学习的现实课题,因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孩子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成为现实和必需;但同时,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在毒品、色情、暴力等文化到处兜售四处泛滥的时代,孩子们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离不开长辈的监护和教导。因此,我想提出代际互喻--与孩子一道成长这一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我觉得只有建立这种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周晓虹教授所说的为消解我们因变迁迅猛而形成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找到一条理性而负责的途径,以促进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下面我从代际互喻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需要、重大意义和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阐述,浅薄、唐突之处,请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代际互喻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需要

  代际互喻是相对于代际前喻、并喻以及后喻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代际沟通过程中,长、幼辈之间互为学生、互为老师,相互学习、一道成长的文化互递和情感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我的发明或杜撰,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身体力行了。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一家就是典型的例证。他和远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之间的互喻方式是频繁而深入的书信沟通与往来。傅雷先生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注:我把它翻译成扯闲篇),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横线为笔者所加)。这四点作用,不仅反映了傅雷先生的睿智和高明,更反映了他作为著名学者郑重地视儿子为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向儿子学习的谦虚和前卫,反映了他时刻牢记着作为一名父亲必须引导、规劝以及忠告儿子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我看来,《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傅聪父子俩交流情感、相互滋养的心路历程,更是代际互喻的生动教材。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生存节奏急剧加快,代际冲突更为凸显。尽快建立并广泛普及代际互喻的家庭互动模式,已经成为非常现实而急切的社会需求。

  第一,从家长需求的层面看:首先是希望补上欠缺的知识。以本人为例,由于小时候在乡下接受的教育,文学素养和英语基础都比较差,奥数更是没接触过,我一直为缺乏这种训练而遗憾。我的儿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文学读本》和《英语》,二年级就开始学奥数。对于这些知识,与其说是我在督促或辅导儿子学,不如说儿子在领着我和他一起学,有些英语读音和奥数题则完全是他在教我学。从中,我受益匪浅。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后代人总比前代人接受的教育好、知识新,与孩子一道学习,既帮助了孩子,更弥补了自己的知识缺陷,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是希望更新落后的观念。今天的世界不仅颠覆了我们过去许多大力倡导的价值取向,而且还经常嘲讽我们曾引以为荣的思维方式。比方说,曾经被批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小资情调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向往与追求;曾经可炫耀的体力早已让位于能力。许多时候家长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还不如孩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家里请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保姆,样样都好,就是菜烧得不合口味,上初中的女儿坚决要求换人。父母做孩子的工作,说找一个合适的保姆不容易,她烧了一辈子的菜,只要对她讲清楚我们的口味要求,她一定能做好。女儿却说:你们都是死脑筋,她虽然烧了一辈子的菜,但那都是按照她自己的习惯和口味烧的,并不能证明她烧菜的手艺好,只能证明她的烧菜习惯很难改,正是因为这点我才要求换人,你们明白吗?把父母噎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我对这位朋友说,你的女儿是对的,她的思维方法更符合行为科学的原理,因而她的观念更符合实际。从这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难看出,长辈的许多观念和思维方式真的是落后了。为了避免经常遭遇这种落后带来的尴尬和奚落,长辈们只有虚心向更为贴近时代的儿女们学习,顺应历史潮流及时更新观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是希望改进性格上的缺点。一方面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当你批评孩子缺点的时候,往往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同样的缺点。如果你感觉孩子身上的缺点你无法容忍,或担心这个缺点会影响孩子的前途,那么这个缺点在你身上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由此,我们会加强对自己的反省,注意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另一方面孩子是天堂门的钥匙,孩子天生的悟性往往能戳穿成人的面具,而使成人能够直面人性的弱点。因此,多与孩子在一起相处,多感受孩子身上的天真和童趣,多用孩子这面镜子照照自己,我们会变得态度和蔼、心态平和,充满爱心、充满理性。说句实话,我原是个性格急躁、工作狂热而不大顾家的人。而我现在成了一名Iusuallygo homeafterwork(下班后就回家)、回家就烧饭、吃完饭就陪孩子玩或学习、性情温和的新好男人。这一切重大变化的产生,我觉得大部分源于儿子给予了我神奇的力量。因为,我喜欢听他和我一起疯玩时的傻笑声;我不忍看他在我怒吼时那恐惧的眼神;我乐意儿子一边夸奖我做的菜好吃,一边狼吞虎咽;我希望儿子从我时常捧读的身影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随着我的缺点的逐步改进,家里的笑声、读书声就更多了,与儿子的关系也更铁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亲和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朋友更多了,工作也更顺了。

  第二,从孩子需求的层面看:首先是是非的辨别,离不开家长的引导。现如今的社会,危险的观念花样翻新,有毒的信息无孔不入。孩子们接受新生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太多的机会使孩子掉入陷阱、误入歧途。千千万万的父母们都在为保护孩子心灵的干净而挣扎,为抵制有毒文化对孩子的侵袭而焦心。《蒙学十篇》讲蒙以养正,打小能得到基本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灌输和教化,人的一生才能有大原则的支撑,才能抵挡邪风淫雨的袭扰。家长可能知识不如孩子丰富,但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比孩子丰富,完全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帮助。我的奶奶虽一字不识,却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向我念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争俩丑,一让俩有等朴素的道理,无意中帮我确立了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和态度。她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她把自己信奉的人生哲学传递给了我,给我的人生打下了当时环境里最好的底肥,使我受益终身。

  其次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督导。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孩子要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不借助家长的力量,离开了家长的督导和长期的文明教化,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为什么要订立并遵守一定的规矩和逾矩的后果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都不是很清楚,如果对他们良好的表现不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错误或不良的言行不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纠正,那么原本可能发展成为良好习惯的行为因没受到大人重视而被孩子自我否定了;原本偶尔的无意识的不良行为可能因多次重复而没被制止,孩子以为无所谓而发展成了难改的恶习。孩子自身的力量太单薄了,正如同孩子刚开始学走路需要家长的搀扶一样,在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与不良的习惯做斗争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伸出自己热情而有力的臂膀。

  再次是生活的烦恼,离不开家长的开导。当孩子因自我认知不准,产生思想和行为脱节、理想和现实不符的困惑的时候;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面对自己的身体巨变、身心发展不平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当孩子在学习、交往等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希望得到朋友或高人的点拨与开导。而家长无疑是最合适的首选人物。家长是过来人,世事洞察,人情练达,看得透,道得明。家长是知情人,知子莫如父,能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家长是最亲的人,只要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把家长当朋友,他们就会对家长敞开心扉,寻求亲情的慰籍和人生的指导。

  二、代际互喻的重大意义

  代际互喻的重大意义,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能改进家庭教育,推动教育观念的创新。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第6句话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在强调父母教育子女职能的同时,也强化了父母的尊严和霸道。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只突出强调了父教的威严和晚辈孝道的义务,对子教没有提出半点要求,所以有子孝父心宽一说,所以有《二十四孝》的典故流传至今,所以长期以来父母很少有自觉地向儿子请教的思维,师傅很少有向徒弟学习的习惯。而后喻文化的观点虽然新,但只单方面描述了长辈向后辈学习的现实,没有像代际互喻这样全方位地强调长、幼辈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学、互教和互动。因此,代际互喻作为家庭教育最科学的理念和最理想的模式,必将迅速而广泛地成为家庭教育的自觉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能减少代际冲突,推动社会化过程创新。几乎任何大的社会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代际冲突,或至少带有代际冲突的色彩。因此,代际冲突是必须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毋庸讳言,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代际冲突多发的时段。原因是什么?客观原因是文化变迁的速度太快、社会变化的幅度太大,造成长、幼辈之间的观念不一致,行为不协调和沟通有障碍。主观原因则是代际沟通太少、互动太少,偶尔有还可能因为方法不对头加深了误会、加宽了代沟。《朱柏庐治家格言》讲:教子要有义方。我觉得为人父母自身的成长也要有义方。这个义方就是代际互喻。就是长幼辈之间能自觉而主动地进行角色互换、情感互慰、优势互补以及知识和技能互递。因为,代际互喻本质上要求:家长在履行教子义务的同时,甘当孩子的学生和朋友,既提高自己,又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自主行为意识;孩子在反哺家长以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同时,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育和督导,既减少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又帮助了家长适应形势变化。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家庭功能充分拓展;使社会化的过程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更加富有成效。

  (三)能增强文化互动,推动社会化目标创新。在代际互喻的过程中,长幼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必然会促进双方对自身观念的反思、角色的调整和行为的矫正,使代际之间的认识和行为被理解、被接受乃至相互重合的部分大幅度增加。凡达成共识的东西,一定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的范围里具有更永恒的意义,符合共同的、本质的意愿。比方说,一些家长由于习惯以分数高低决定对孩子的态度,评价孩子的好坏,导致代际关系非常紧张,后来他们调整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方式,注重孩子的快乐体验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孩子表现得非常的配合,不仅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各方面进步都很大。为什么?就因为调整以后的目标--快乐和健康超越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功利和狭隘,具有更永恒的意义、符合更本质的意愿,更容易引起共鸣,获得支持。因此,代际互喻的深远影响就是能够在文化互动和观念更新中,重新发现并确立育人和育己的科学的、人性的、文明的目标价值体系,推动社会化目标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更注重追求身心健康、德能兼备等终极意义。

  三、代际互喻的途径和方法

  有教育专家指出: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代际互喻的主动权同样也掌握在家长手里,孩子是家长手中的一架钢琴。钢琴的音色都差不多,发出的声音好不好听,主要取决于演奏者的水平和技巧。因此,实现代际互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家长要做到: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年就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发展的速度太快,成人社会化不仅要面向过去和现在进行以适应为目的维持性学习,还要面向未来进行以变革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中,学习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每日必需的生活内容,是人生发展的第一要务。知识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使人过三十不学艺变成了老皇历,现在是人过六十、过八十还要学。有道是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因此,著名作家王蒙总结一生的体会,发出了学习是我的营养钵,学习是我的抗体,学习是我的救生圈的诗一般的感慨。作为家长,无论是学富五车的专家,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都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学得越多,家长所能传承给后代的东西就越多,在代际互喻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不学,不仅教不了孩子,连孩子教你你都不会。

  (二)树立向孩子学习的观念。如果说《神童诗》记录了中国古代孩子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的形象,那么,现代孩子的才学和志气就更是不可小看。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很快变得陈旧,但年轻一代则因为更贴近时代而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启示。美国教育专家环安·艾荷·蓝安在《向孩子学习》一书中写道:来自孩童的言语,有你使命般的力量。的确,家长从经验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能从他们的孩子身上得到。美国有位叫比尔·考斯比家长说:当我跟孩子说话时,我开始时装作知道得并不多--但不用一会儿我发觉我没有在假装。扪心自问,对这样的感受许多家长都不会感到陌生。在一些家庭里,孩子实际上充当着家长电脑咨询员或信息发布员的角色。他们的许多奇思妙想启发着家长的思维,他们的天真童趣陶冶着家长的情操。另一方面,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断激发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的原动力,而原动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家庭里的自尊感(家庭治疗法创始人之一萨提亚语)。长辈谦虚、主动地向孩子学习就能不断地强化孩子的自尊感,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当好家庭教师。因此,向孩子学习不是哄孩子玩的游戏,而是挖掘家庭育人功能的必需。家长要做的就是放下虚端的架子、抛开虚荣的面子,平等地与孩子交往,充分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像傅雷先生那样真心地把孩子当朋友,虚心地把孩子当讨论问题的对手。这样一来,不仅家长能从孩子那里汲取无限的活力和能量,孩子也能在家长的重视、尊敬和请教的激励中形成内在成长机制,增加自我成长动力。

  (三)树立以身作则的观念。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孩子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有力的支撑。作为父母,要改变孩子,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孩子需要榜样,而不是批评。你天天打麻将,要求孩子别打电脑游戏;你天天抱个电视机把所有热播的电视剧看得天昏地暗,要求孩子别上网聊天,这种要求即便说破了嘴也是苍白无力,甚至是有负作用的。因为它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凭什么你能那样,我就必须得这样?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有无穷的力量。邋遢、拖拉的家长绝对培养不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家长绝对培养不出孩子积极向上、开朗大方的性格。家长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孩子身上,找孩子的毛病,应该经常反观自己的言行,在自己的身上找根源。孩子不爱学,我爱学吗?孩子不懂礼貌,我平时待人热情周到吗?孩子斤斤计较,是否因为我心胸狭窄?儿童教育家、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同志在她的新书《告诉孩子:你真棒!》中指出:要想培养一个讲文明、守规矩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为父母的言行是最生动具体的示范,是孩子连不读都不行的教科书。我想补充一句父母在孩子面前还应该过一种有品味的生活,才能培养出格调高雅、脱离低级趣味的孩子。这种品位可以是琴棋书画的才艺,也可以是勤劳善良的质朴,家长只要把自身的这些元素传递给孩子,融进他们的血液,孩子就有了健康成长的营养素,家长也在这种对品位的执着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

  一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将使一个家庭拥有无限的生机,亿万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将使一个国家充满希望。美国杜布森博士在《培养男孩》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让我们赶快弯腰蹲下去吧,真心地与孩子交流,虚心地向孩子学习,热心地向孩子传递我们的信念。在我们蹲下去与孩子进行代际互喻的时候,我们已成全了孩子,也成就了自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