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黑土之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06: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黑土之恋(图)
本报记者 李新彦 丁伟 汪波

  盛夏时节,三江平原的黎明来得格外早,4点刚过,平川万顷的黑土沃野已经笼罩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之中。

  迎着朝阳,那辆白色的吉普车如约似地出现在乡间土路上。

  “是麻老师的车,是麻老师。”车开过来了,早起劳作的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冲着车直挥手。

  车停住了,乡亲们三五成群地围拢过来:“麻老师,俺家的地里发现了火龙秧子,咋个治法?”“麻老师,大豆起腻了,该下什么药?”

  一位大嫂走过来:“麻老师,大热天的,先到俺屋里喝口水吧。”一位老农抱着西瓜走过来:“又沙又甜的‘新红宝’,刚从地里摘的,麻老师尝尝。”……

  这位被农民们围着的、叫着的、敬着的麻老师,就是黑龙江省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总农艺师、市农委副主任麻晶莉。

  告别大学讲台

  她选择了家乡的黑土地

  18年前,25岁的大学讲师麻晶莉谢绝母校的再三挽留,主动要求回到刚刚组建的富锦经济作物指导站工作。

  “大学老师多体面,干吗要回土窝窝?”有人怀疑。

  “是来‘镀金’的吧,干一段再回去?”有人猜测。

  就连麻晶莉的同学也不相信。

  以高出录取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三批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优异,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科研———在同学们眼里,麻晶莉的人生之路顺风顺水。“她要回来,没道理呀。”

  可麻晶莉真的回来了。

  回首当初的选择,麻晶莉说:“我在大学学的是国营农场大规模、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可每次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仍然重复着祖祖辈辈的耕作方式,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而且每回家一次,这种感觉就加重一分。”

  “就让刀耕火种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吧!”准备回家乡的前夜,麻晶莉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第一次下乡的情景,麻晶莉至今记忆犹新。走进农民的西瓜地,她惊呆了:刨坑,撒籽,抬脚一扑拢,土进坑,西瓜就算种完了。

  “大哥,这么种收成能好吗?”“啥好不好,还能种出花儿来呀?”

  麻晶莉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她骑上自行车,一头扎进乡镇村屯,到处“推销”她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

  万事开头难。面对麻晶莉带来的西瓜、甜瓜新种子,农民们连连摆手:“俺可不信你那新玩意儿,整不好俺一家老小吃啥喝啥。”

  “咱们签合同,如果产量不比原来高,效益不比往年好,我加倍赔偿。”

  从播种到收获,麻晶莉每天骑车往返30公里,和农民一起施肥、覆土、移栽,在地里一蹲就是一整天。春天,地旷风大,蹲着都被风刮得直趔趄,嘴里、鼻孔、耳朵里都是沙子;夏天,太阳好像只有一尺远,烤得脸上、胳膊上起了密密麻麻一层红疙瘩,身上被蚊虫叮咬的包一片连一片,一茬接一茬,胳膊上、腿上整片整片地感染化脓。

  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天,望着地里一个个滚圆的“新红宝”西瓜,农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试验田就是示范田,为农民打开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农民服了,争抢麻老师:“到俺家地里搞试验吧,瞎了也不要你一分钱。”

  麻晶莉的名气越来越大,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小。10多年来,在麻晶莉的带领下,富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项目,引进水稻钵育摆栽、大豆丰产垄三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农业新技术30多项,普及推广面积148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麻晶莉挥洒着汗水,播撒着希望,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风霜雨雪18年

  她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农民心中

  北大荒的冬天酷寒而漫长。

  对于忙碌了大半年的农民来说,大雪飘落的时候,就是冬闲的开始,而对麻晶莉来说,漫天的风雪意味着更多的忙碌。

  迎着刺骨的风雪,麻晶莉开始了她每年一度的巡回讲座。她从一个乡镇讲到另一个乡镇,从一个村屯讲到另一个村屯。有时,乘坐的汽车陷进雪地,麻晶莉就踩着没膝的积雪,步行赶往课堂;有时,大雪封住了回家的路,她就在农民家的土炕上凑合一夜。

  科技讲座刚办起来的时候,场面冷冷清清。她就“大爷大哥”地哄着、求着,把农民们拉进课堂。可讲着讲着,台下的听众越来越少。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坚持,即使台下只剩一个人,我也要坚持把课讲完。”

  渐渐的,农民们听出了门道。“麻老师讲的是这个理儿。”“麻老师的话俺听得明白。”

  渐渐的,麻老师讲课成了明星赶场,听说她来讲课,农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就连周围村屯的农民也赶来听。

  有一次,麻晶莉按计划到新建乡讲课。可讲课的前一天,突然接到省里的会议通知。一天的会议,300多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让乡亲们空等,她连续奔波了40多个小时。窗外,漫天大雪;屋里,挤满了渴盼的农民;推开门,雪人似的麻晶莉如约赶来了。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她几乎虚脱。

  富锦的电视频道上,麻晶莉的出镜率很高。在电视台,她常年开办“锦城春潮”讲座,向农民传授应时农业科技。如果电视讲座因故停播,农民们的电话就会不断地打来:“怎么,麻老师出差了吗?”“麻老师难道生病了?”

  为给农村培养一大批不走的土技术员,2003年9月,以她的名字命名并由她担任校长的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首批141名农民学员已经毕业,他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项目回到了家乡。今年,学院的招生规模扩大到200多人,1000多名农民踊跃报考。

  18年来,麻晶莉跑遍了全市396个村屯,共举办培训班800多期,直接接受面授的农民超过10万人次。

  风霜雨雪18年,麻晶莉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农民心中。

  急农民之所急

  她与乡亲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富锦农民少有不认识麻晶莉的。乡亲们知道,有难处找麻老师准行。

  从平房搬到楼房,麻晶莉家的电话号码没换过:10年前买的手机,号码一直是1390××××077。农民每户一册的《农业实用技术手册》上,除印有麻晶莉的办公电话外,还印上了她的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

  于是,这几部电话就成了咨询热线,紧密连接着富锦的农家院。

  春种、夏锄、秋收,是农民最忙的季节,从清晨到深夜,麻晶莉家的电话铃声不断。天刚麻麻亮,乡亲们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先问“麻老师你吃了吗”,再请教技术问题。怕影响家人休息,麻晶莉把电话放在自己的枕头边,用沙发垫捂上。

  对每一个咨询电话,麻晶莉都耐心解答。实在放心不下,她就拎起胶靴心急火燎地赶过去。她说:“农民一年到头不容易啊。糊弄他们一次,就可能耽误了他们一季的收成、一年的光景。”

  从事农技推广18年,麻晶莉的各种荣誉证书装了满满两个编织袋。她也从一名普通的农技推广工作者成长为富锦市总农艺师、农委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2002年,她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可无论地位如何变迁,麻晶莉对农民的情感一如既往,不管是分内还是分外,只要乡亲们有求于她,她从不说一个“不”字。

  一次,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是大榆树镇小窑地村农民张新环打来的,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本来,张新环小两口又养猪又养鸡,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她家的“小四轮”出了交通事故,赔了人家3万多元钱。该育鸡雏、买仔猪了,可手头没钱,两口子急得团团转。麻晶莉马上出面协调,从信用社担保贷款5000元,自己又借给她2000元。

  手机又响了,是二龙山镇德力村农民姜槐打来的。姜槐这几年一直养鲤鱼和草鱼,可这两种鱼的价格上不去,老姜就想混养泥鳅。他打电话问麻晶莉:“你给俺讲点养泥鳅的知识呗。”麻晶莉笑了:“养泥鳅我不懂,你放心,我会帮你。”第二天,麻晶莉到水产办要了一本《泥鳅的养殖技术》送到姜槐家。

  43岁的麻晶莉,眼角已爬满皱纹。春天的风沙,夏天的骄阳,秋天的雨雾,冬天的风雪,让她的皮肤不再细腻。她与农民兄弟的感情,却愈发深厚了。

  多少次,寒冬里下村屯讲课,农民围着火炉听,麻晶莉站在讲台上。乡亲们听出了她的颤音,悄悄回家煮一碗滚烫的姜糖水,争着递到麻老师的手里。

  多少次,赶上封道修渠,见麻晶莉的车开过来,农民们呼啦啦跑过去,一齐用力,连人带车一起抬过去。

  多少真情挚感的付出,才让22万富锦农民这么心疼他们的麻老师!

  多少日日夜夜的相濡以沫,才让22万父老乡亲把麻晶莉当成了自家人!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20日 第十一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