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授权发布)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青岛市情况通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11:38 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编者按:为了方便海内外媒体了解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中的青岛市情况,青岛新闻网经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同意,现将有关部门提供的基本情况和背景、措施等完整刊登如下。

  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战略,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必将对强化山东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期。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03年我市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意味着城市功能、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将面临一个快速扩张期。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将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青岛的制造业发展现状

  第一,青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80.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3:52.6:3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

  制造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外资与民营工业成为新的有生力量。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存量滚动、内生性增长为主,转向增量投入和大项目带动。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其中制造业比重80%以上。

  大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支撑力量。全市有32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9户超过50亿元,12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海尔品牌跻身世界品牌百强,青啤进入世界啤酒业十强。全市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41种中国名牌产品,荣获4个中国质量管理奖,青岛的中国名牌数量在全国居第一位。

  工业投资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青岛累计引进制造业外资项目10600个,实际利用外资84亿美元。7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制造业项目111个,10个项目过亿美元。电子、家电、汽车、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的75%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已拥有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技术中心,13个行业技术中心。连续两年在全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中位居第一,海尔集团名列全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榜首。一批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50余户企业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或营销网络。

  以港口为龙头的物流、信息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条件。青岛港2003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集装箱完成424万标准箱。物流产业迅速发展,路网建设改造加快,信息网功能全面提升,为制造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第二,青岛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世界经济正呈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转移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最近一个时期,一批国际大公司相继来青,就重大项目投资建厂,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分部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发展形势很好。

  山东半岛有条件有能力抓住历史的机遇,打造区域经济强势板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新的增长极。青岛市在半岛地区区位优势突出,与日韩、欧美等有着地理和历史的渊源,应全面实施提升青岛战略,充分发掘中心城市在产业创新、资本运作、港口口岸、交通物流、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面向世界、服务山东中做优、做强,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为,为全省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国内外先进水平,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为赶超目标,以上海、苏州、深圳为榜样,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青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二、以构建可持续发展大工业体系为主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青岛制造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框架结构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城市创新系统、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优良生态环境及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围绕提升青岛总体战略,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中,充分发挥青岛城市功能和产业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与半岛城市群的优势互补。在更大区域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协作,发展价值链高端产品,在几个优势产业领域凸现主导地位。

  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空间整合技术、资金、人力和物化资源,优化配置,放大效能。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前沿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信息、人才等方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青岛品牌、大企业和口岸优势,以大企业带动集群,品牌带动大市场,拓展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与层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半岛城市优势互补、竞争合作,共同建设日韩产业对接区和国际大公司投资、大产业转移首选区。更高水平利用外资,实现青岛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

  青岛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是:

  1.工业总量六年两个翻番。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01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长22%;2010年达到10000亿元。

  2.建成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到2007年,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规模,电子信息、石化、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基地产值占全市工业的80%左右。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3.突出重大项目及产业链建设。到2007年,集中建设60个重大制造业项目,总投资80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造船、汽车、石化、港口及临港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形成60户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户过50亿,10户过百亿的制造业企业。

  4.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区。中心城区加速总部经济和都市型工业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产业联动区;以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环胶州湾工业区及市郊工业园区为载体,融入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

  5.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到2010年,要在建设北方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制造业研发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人才教育培训和集聚辐射中心等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实施以产业集群化为主的布局调整

  以现有城市整体规划格局为依据,东部主城区、西海岸区和环胶州湾产业带为主体,构筑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孵化创业聚集区,西部重化工业、汽车、造船和港口物流集散服务区,环胶州湾中轻型产业、零配件制造和技术中试聚集区,外围特色产业聚集区和配套区的发展格局。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一致,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和半岛产业发展的协调与合作的产业集群。

  (二)以大项目为载体建设六大产业集群

  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方向,加大增量投入,加快产业集聚,着力培育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纺织服装等六大强势产业群。

  1.建设电子家电产业基地。巩固电子家电业作为全市第一产业地位,承接国际IT高端产业转移,着力发展以数字智能化家电业、3G通信产业、光电子业、集成电路业、行业应用软件业和行业应用电子产业为方向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海尔集团汽车电子、数字电视、家居集成及电子家电产品配套产业链项目,海信集团光通信、数字接收机及数字技术中心,澳柯玛集团锂离子电池、大屏幕投影机和自动售货机等项目。

  2.建设石化产业基地。以中石化为主体,吸引知名石油化工与公用服务企业投资,建设以乙烯为龙头,石油化工为基础,随产业链有机延伸的高技术、高创汇、低污染、深加工的综合石油化学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和大宗有竞争力的石化产品。

  3.建设船舶工业基地。依托中船重工等大企业集团建设胶州湾造修船产业基地、船舶配套基地、船舶研发中心,发展胶州湾船用配套设备设计制造中心,建设我国船用配套设备最集中的集散地、船用材料及设备制造采购中心和船舶产业技术、人才汇聚区。加快推进海西湾468万吨造船、灵山船业9万吨船坞以及中船重工集团船用锅炉、曲轴等项目。

  4.发展特色汽车产业。整合存量资源,依托一汽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中重型卡车、轿车,发展专用车、特种车和城市客车。以整车带动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和零配件产业集聚及物流、汽车贸易业发展。近期重点抓好一汽乘用车及研发中心项目、北汽福田发动机及特种车项目、申沃城市客车项目、大宇客车项目、柯拉克叉车项目和特汽集团零部件等项目建设。

  5.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高级开发设计人才。运用纳米除菌技术改造系列装饰用品生产线,加快推进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6.做大食品饮料产业。依托品牌和资源优势,发展啤酒、葡萄酒、矿泉水以及功能性特色食品,重点做大做强青啤和崂山矿泉水两大产品。

  (三)构建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加强与日韩欧美和港台地区的大公司合作。实施外资带动战略,更加注重以产业积聚、软硬环境吸引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入。着力推进目前在谈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在芯片及显示器、汽车发动机及制动器、石化深加工、特种船和港口物流等领域的合作。

  (四)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梯队

  以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做强主导品牌产业,把青岛品牌产品与企业优势转化成产业和企业群体优势。打造品牌青岛形象,以品牌资源发掘和品牌运营,催发品牌积聚和衍生效应。

  1.做强第一梯队。全面推广海尔经验,以大企业为主体,引导现有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对标发展,在核心领域、关键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科学确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化道路,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由优秀向卓越的跨越。

  2.做大第二梯队。以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产业为主体,以建立行业领先优势为目标,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品牌运营战略,以成熟的品牌资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收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3.培育第三梯队。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品牌为目标,引领广源发、特汽、九联、汉缆、金王、正进、红领等一批民营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五)以畅通物流和信息流为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成中国北方航运中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前湾港。以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为目标,加快实施流亭机场扩建和飞行区改造工程,满足2020年国内、国际11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需求。以铁路提速扩能为目标,完成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规划建设胶济线与蓝烟线联路线,形成胶东半岛沿海城市间的动脉。以建成一高三路一线,新增两条城市出口,实现30451(即组团-30分钟,市区-45分钟,市域-1小时)的便捷快速目标,建设以市中心区、西区(西海岸)、北区(红岛)三核为源点的对外交通网络。以建设数字青岛,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统建共用,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线网络。

  (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商贸物流、广告会展、中介服务等产业,促进生产行业间合作与发展。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继续大力引进金融机构,争取2007年引进银行类金融机构2-3家、保险公司2-3家。继续发挥银行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存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构造多层次均衡的上市公司体系,利用中小企业板成立的时机,近期重点推进中天信息、高校软控、南车股份等企业上市。发挥股权托管中心作用,增加托管股份制企业数量,促进资本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完善金融担保、信用评估体系。

  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半岛的跨国采购中心、生产力调配中心、信息传播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网络型联系,推进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加快建立电子、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等区域性行业协会,在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产业损害预测预警和反倾销等方面发挥作用。

  (七)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和廉洁政府为目标,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依法行政,在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突出便捷沟通中实现职能转变。加快推行大企业直通车和各类大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完善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建成口岸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商务成本。

  2.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企业家培养,建设后备梯队,有序实现大企业高层领导的顺利交替。大力引进和留住学科带头人、技术和管理骨干,解决在青居住、生活成本过高问题,提高青岛吸引人才的竞争力。设立技术工人培训专项资金,探讨地方立法,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制度,完善产业工人定期培训制度,大力培养高级技工队伍。推广海尔、海信建设农民工住宅小区的经验,提高对在青提供劳务流动人员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增设电子、机械、汽车、造船、新材料、项目管理等针对性专业,加快培养、储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到2007年,建成30个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个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成青岛高级技工学院。

  3.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以依法行政、电子政务和完善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全面推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打造负责任、取信于民的诚信政府。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机制,完善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信用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自觉依法经营,诚信立业,塑造良好的信誉形象。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