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下走笔:要做就做最好的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5:30 新华网 |
新中国诞生55个年头了,在这样的时刻,细数55年来上海一些闪亮的名字,相信会触动许多人的心弦。他们的故事,也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这个城市的故事。人和城的故事,还在不断地绵延,不断地变化;而人和城的灵魂,也在变与不变中日益清晰。 上海媒体曾经热烈地讨论过的“城市精神”,实际上,这就是这批人身上闪烁着的光泽———不管是当年推崇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发明、当家作主”,还是如今张扬的“同心同德、海纳百川、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技兴市”,其魂一也,那就是: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不管在怎样的环境,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最精致、最先进,就要敢为和善为天下先。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职业的上海人的自我表述不尽相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最基础的服务中把一条小扁担用到极致的杨怀远的话很质朴:“能奉献自己为人民服务,觉得十分幸福!” 八十年代为顾客精打细算的马桂宁则充满务实和理性:“人生价值的高低取决自身的知识含量,真心真意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流服务技艺支持。” 在新世纪一奔夺冠的刘翔,则有新一代上海人的豪情壮志:“中国有我!亚洲有我!” 是的,对上海人而言,“有我”,就意味着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马虎,永不言败、永不敷衍,永远让人刮目相看;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有我”,就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断贡献,堪为共和国所倚重。 在共和国顺利发展的岁月里,给一点阳光,上海就灿烂一片:先是在共和国工业化的征程中竭尽全力,一马当先;又在世纪之交的改革开放中,劲舞长江巨龙,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东部沿海一扇明媚的天窗。即使是在共和国的坎坷岁月里,上海人也如火种一般,在黑暗中执着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年散见于乡村与边陲的上海知青,星星点点地播撒现代都市文明,给各地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曾经极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勤恳、敬业,忠于职守,勇于革新。在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中,在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之际,百万产业工人的转岗、下岗,并没有使这座名城伤筋动骨。上海人以异乎寻常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接受了命运的挑战,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并且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查文红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到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依然力争做到最好。在上海开始朝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前进的新时代,在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老劳模徐虎等人敢于与时俱进,甘冒市场风险,尝试将劳模的影响力转化为市场的影响力。而上海人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敢打硬仗的精神,在百万市民大动迁中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从容应战、支援全国、和衷共济的精神———这样的市民,这样的精神,是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上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从四面八方、从海内海外涌到黄浦江畔的,是更多的新上海人。他们正在给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文化丰富着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 上海,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的一个再接一个的“最好”……(李泓冰)(来源:华东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