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韵“军歌”唱千年传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9:04 海南日报
  星移斗转,岁月流金。当世间万物变幻,沧海亦变成桑田,无数曾叩动人们心扉的点滴,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或化作文字与实物片断,以其特有的形态长留世间;亦有无数让人感怀的点滴,或遁灭于时空隧道,虽白云千载成追忆,却是久远而清晰。

  然则,让我们心灵感动至深的,却是那些历经风云考验,风采依然的万事万物。

  一曲“军歌”,传唱近两千年,道不尽的是社会的变迁;

  一口古井,水泉清冽,人称“天南第一泉”,折射出的是历史的沧桑。

  曼妙“军歌”,记录了岁月点滴;悠悠古井,见证了千年沧桑。

  当两者在恰当的历史空间和恰当的历史时间偶然相遇,则共同演绎了那千年不朽的美丽传奇。

  如今,前者仍在款款深情歌唱那久远的历史,而后者依旧在向人们倾诉那不老的传说。
古韵“军歌”唱千年传奇(组图)
古韵“军歌”唱千年传奇(组图)
  上图及本图:在东方、昌江讲军话的部分地区,逢节庆必有军歌助兴。

  军话·军话民歌

  军歌,乍一看字眼,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部队里士兵们常唱的那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之歌,其实不然,此“军歌”非彼军歌。

  若想了解军歌,还是先来熟悉“军话”吧。所谓“军话”,是指古时候从大陆流落来海南的军族、仕宦所留下的语言,他们在海南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生存,因而流传至今。而军话民歌,是本省西南沿海三市一县以汉九龙县地(今东方市罗带、八所为中心区域)的10多万军语人口地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是指用军话演唱的传统民歌。

  军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海南民歌的品种之一,同黎族民歌、儋州民歌等一起,汇集成海南民歌“歌海”。

  据载,上世纪70年代前,军歌在海南西南部沿海自儋州市中和镇至三亚市崖城镇一带军语(即所谓西南官话)方言地区广为传唱,影响巨大。据专家考证,流传军歌的地域具体分布为东方市的八所镇、三家乡(部分村庄),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乌烈镇、昌化镇,儋州市的中和镇,三亚市的崖城镇等。

  军话民歌形式多样。它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和前一句三字、后三句七字,或者最后一句九字、十字为主要格式,还有自由字句、多句一条等格式;有独唱、男女对唱、男女二人唱、男女二人对唱、小组唱、大合唱和寄对等形式。常唱的曲调主要有高声、平调、白腔等十多种,还有古调新腔。军话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述事、描写、警世、劝勉、评论、庆贺、驱邪、悼念、故事歌等。

  军话民歌曲调高昂,押韵动听,迄今仍保留着古汉语的特色,带着浓郁汉唐盛世的七律体诗词的文采与古风。她穿越时空隧道,流传了十几个朝代,经久不衰。

  据《昌化县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军歌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健康朴实,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它语言简洁,音调悠扬,对唱形式也独具特色,别有一番情趣。在三亚、昌江、东方、儋州等市县讲军语的乡镇,更是歌潮如海,群众久唱不衰,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群众性的军歌对唱活动,已成为文娱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东方和昌江讲军话的部分地区,人们经常开展大规模的“军歌”对唱活动。当地一些著名的歌手还在本村建起大型对歌台,供表演用。人们把这些对歌台用铁管焊成像个圆形大风车,造型别具一格。对歌台上有四个活动座位,每个座位可坐两人,参加对歌比赛的男女歌手,分成两组,各坐两个座位,歌手们一边对唱,一边用脚踢地,使歌台不停地转动。对输的一组下来,新歌手马上接上,歌也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深夜才分胜负。

  军歌·下南节

  军歌,据传和历史上有名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有着很深的渊源。军话地区旧时一年一度进行军歌大比赛及其他传统民俗的节日———“下南”节,据传是当年的军人们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部队在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五月五日,渡海从十所旁的古大南港(今东方市八所镇罗带河入海口处)登陆海南而举办的一个传统盛会。

  据传马援的部队安驻三所、八所、十所、岭村等地后,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将士们举行唱歌、游泳、放风筝、跑马、射箭、摸羊、打棒、撂团子等比赛活动,纪念军人“下南”。久而久之,附近的当地人也学着唱起歌来,而且还是军民联唱、联欢,将士与姑娘们也通过唱歌来增进友谊、交流感情和谈情说爱,于是成为风气,代代相传。
古韵“军歌”唱千年传奇(组图)
相传为马伏波部队登陆的古大南港(今东方市罗带河入海口)

  十所是军话地区的大村庄,西汉建村,历史悠久,相传为马伏波部队最早登陆的地方。这里的 “下南”节,场面也最为壮观。

  每到“下南”,人们均着上盛装,提着粽子从四面八方赶往十所水沟坡参加节庆。为了赶上这一重大节日,许多边远地区的人们早早提前出发。昌化县(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乌烈、俄港、昌城、昌化等地的军人们,一般要在初四前到达十所,否则会错过盛会。

  据当地的一些老人介绍,“下南”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歌比赛的场面很壮观,不光军话村庄倾村而出,附近讲其他方言的如高排、道达、通天、河边、那斗、部道等村也几乎是倾村出动前来观看,水沟坡成了人的海洋。据老人回忆,对歌比赛一旦开始,各村选出的男女歌手在歌台上大显身手,极尽其所能也要把对方对倒,直至选拔出一年一度的“歌王”为止。

  军话民歌中心歌场最初是在东方市八所村南、十所村北、罗带河畔边的石兰村边,后来由于军话人口繁衍众多,村庄广布,曾把歌场转移到唱歌河(今八所镇大坡田村南,红兴村北的河畔)和十所村的水车坡等地,最近一些年,又转移到了东方市八所镇十字路一带。

  十所村东水沟坡,原有不少大榕树,浓荫遍地,这里是昔日军人欢度五月五“下南”节、搭歌台对歌和进行各种具有地区特色的节日活动重要场所。荡秋千、打棒子、放风筝、装老虎……重拾古风,似乎已无可能。然站立于旧处,遥想当年军民同乐情景,似乎也感受到那种淳朴的欢快。

  据东方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郑谣新介绍,“下南”节在东方、昌江地区延续了近两千年。1939年,由于日军的入侵,“下南”节中断。解放后“下南”节恢复举办,但文革期间,“下南”节再次中断。直至1985年的端午节,当时的东方县文化局再次举办活动,以纪念马伏波将军率部南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下南”节并没有每年都举行,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年6月,东方市举行的马伏波文化节展示了旧时“下南”节各项活动,令人们得以领略多年不见的“下南”节古风。

  军歌·情歌对唱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的军歌,其主体部分还是情歌,而这也似乎无形中赋予了它红娘的角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一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居住在海南岛琼西南地区的汉族军语居民,虽然其习俗一直处在中原传统文化的主导之下,但由于他们居住在百越民族西方分支“骆越之人”的地域上,身上或多或少流淌着骆越人的血液,因此,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对歌来完成。在耍场、节庆日、军歌比赛、劳动场所,通过对歌互诉衷情,了解对方的人品,进而产生爱慕之情,并私订终身后,才告知父母请媒人上门提亲。因而,解放前东方、乐东一带军话地区恋爱、婚姻的大权主要掌握在青年男女手上。

  我们找到一位老人,他叫王加珍,79岁高龄。据说他和老伴的结合,还多亏了军歌这个红娘。当然,他们也仅是军话地区千千万万个通过军歌牵起红线的其中一对。

  老人家住在八所镇,阳光明媚的这天,有熟人带路,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王老的家。尽管已年近80,头发几近苍白,岁月的痕迹爬满了脸庞,但王老身体依然很硬朗,目光矍铄,谈话中始终面带微笑,一看就是乐观豁达之人,而这也深深感染了我们。而王老也如我们所愿,娓娓道来关于他和老伴,还有军话民歌的故事。

  六七岁的时候,老人就开始学会唱军歌了。没想到这么一唱,竟然唱了70余载,军歌与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无论白天晚上,无论是在舞厅耍场、屋里院外,或是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甚至耕田种地、步行走路、拉车骑牛,兴头一起老人随时随地纵声歌唱。

  然而我们最感兴趣的却是王老怎么和他老伴喜结良缘的。“军歌当了我们的红娘”,王老至今仍然幸福地说,而他的老伴陈老妹喜滋滋地端坐一旁。
古韵“军歌”唱千年传奇(组图)
提起军歌这个“红娘”,老俩口笑逐颜开。

  原来,19岁那年,王老去罗带村对歌,选上了当时年轻漂亮的陈老妹作为对歌的对象。俩人“什么开花不结果”、“什么结果半中腰”、“什么结果成双对”地对起来,一来一往、你对我答,情愫暗生,并于1952年喜结连理。婚礼上,亲朋好友同样也以对歌的方式祝福这对新人。婚后,按照习俗,俩人不再对歌了,而是夫唱妻和,或互唱军歌给对方听,正可谓其乐融融。按当地的习惯,陈老妹结婚后也不再像以前未婚时和其他女孩子聚在耍场与外村的男孩对歌了,而王加珍依旧可以到任何村庄对歌,只是性质较婚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歌成了一种消遣。

  军歌·古风难续

  岁月昼夜不停、悄无声息流淌着。

  尽管军话民歌这一历经千年的艺术奇葩至今仍然传唱于海南部分市县,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加上各种外来文化及本土流行文化的冲击,军歌正呈迅速枯萎凋谢之势。据了解,现在讲军话地区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唱军话民歌了,在他们眼里,军话民歌是逝去的歌声,是“过时”的文化。许多讲军话和唱军歌的老一辈对年轻人这种观念忧心忡忡,认为“夹缝中生存”的军歌亟待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空间。

  八所镇的张扬富是民间军歌爱好者之一,据他介绍,除却社会变迁的历史缘故和年轻一代观念改变的原因,军歌本身也有“软肋”,比如说曲调相对还不是那么丰富多样,旋律的衔接也不大自然,而且不同地区的军话民歌的曲调还没有统一,各个村的唱腔虽然大致统一,但也多多少少存在着差异,这些不利因素都影响着军歌的传播。如不对军话民歌加以适当改革和改善,年轻人会离她愈来愈远。

  万幸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意欲让这朵艺术奇葩重新绽放。今年正月十八,东方市的一些军歌爱好者齐聚八所镇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军话民歌民俗研究协会,并组织人员对军歌进行挖掘研究,在各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唱活动,使军歌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发扬光大,同时还准备把搜集到的军话民歌汇编成书,以传后世。另外,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激发本地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东方市特意于今年6月下旬举办了2004年马伏波文化节,还拨款5.8万元重修马伏波井。

  八所镇十所村外出干部王加仁,自1987年开始,他已搜集到军话民歌共计近500首,通过分门归类,其中又划分为生活篇、爱情篇、工作篇和道德修养篇等。而另一个收集爱好者———八所镇的王永年,他从2001年开始,自筹资金数千元,会同其他民歌爱好者,深入各村挖掘、搜集到了军话民歌1000多首,并组织民歌爱好者演唱,培养了一批军话民歌的“新生代”。

  但是,面对军歌有迅速消亡之势,这些人的力量显得异常单薄。有关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加入到挽救军话民歌的队伍中来,共同挖掘这一艺术瑰宝,让这朵千年艺术之花再次尽情绽放。

  在此摘录两首脍炙人口的军歌,以飨读者:

  歌一:《马伏波井》,据传词为郭沫若1962年所作

  泉水清冽异江河,古井犹传马伏波。

  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

  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倍知水味甘。

  十所于今沾惠泽,胜标铜柱在天南。

  薏苡烹来可作糜,军行用以止朝饥。

  功成人竟明珠视,古井无波水自知。

  歌二:《莫舍好情半路分》,词作者不详

  男:风动树尾花动心,

  海动扬波天动星;

  女:鸟动山林鱼动水,

  少年引动少年人。

  男:跟妹坐坐又蹲蹲,

  辞也难辞分难分;

  情愿一刀头两断,

  莫舍好情半路分。

  女:男也挂妹妹挂男,

  如同竹竿挂衣裳;

  竹竿挂衣有时脱,

  妹挂情歌挂不完。

  合:海水起浪浪起波,

  交情不怕人来多;

  人来添人成双对,

  水来添水成江河。

  (感谢东方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郑谣新先生对本文的热情支持)

  作者:梁振君 卞王玉珏

  (来源:海南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