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非法集资变脸敛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9:05 新华网

  两年来,全省各地发生非法集资犯罪案件50起,涉案金额25亿余元,受害群众数十万人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针对犯罪分子行动越来越猖獗,非法集资新花样层出不穷的特点,昨日,公安部门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打击非法集资的专项行动。与此同时,省公安厅提醒广大群众不要相信“免费的午餐”,以免掉进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

  揭露:非法集资又有哪些新花样?

  昨日,辽宁省公安厅经侦总队队长张伟平公开揭露了非法集资犯罪分子使用的新手法,与旧有的手段比较,这些新手法更具蒙骗性和隐蔽性。

  非法集资人员在以往吸收公众存款时直接设点摆摊收钱,而目前他们用邮电储蓄卡输入款项;以往犯罪嫌疑人直接出面宣传,现在他们则躲到幕后,在社会上雇用闲散人员吸收资金;以往他们在作案当地收钱,现在则采取在当地讲课宣传,提供车辆异地交款的方式。此外,外省市人员进入我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活动也有所抬头。

  追问:非法集资犯罪为何屡屡得逞?

  为什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能够屡屡得逞呢?张伟平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有很大的欺骗性。犯罪活动披着“合法”的外衣,他们有工商执照、税务登记、司法公证,具有很强的蒙蔽性。他们往往把回报率定得特别高,年回报率至少在20%-50%之间,有的高达70%。而且他们还频繁变换花样,采取动物养殖、植树造林、入股分红、认领股权、办会员卡、发优惠卡、推销产品提成等形式,达到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在宣传上他们也不遗余力,不仅大肆发放广告,甚至请名人做代言人,增强可信度。这些手段,对于一些群众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事实上,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凡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都可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提醒:哪些人容易上非法集资的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受害者往往是生活较为困难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渴望致富但又苦于找不到门路,很容易受到犯罪嫌疑人的欺骗和蛊惑。也有少数人明知有投资风险,但是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抱着侥幸心理冒险参与。省公安厅提醒群众,不要相信“免费的午餐”,避免掉进陷阱。

  出击:公安部门将全面打击非法集资

  据张伟平介绍,公安部门将加强对各类鼓动投资广告的分析和监控,及早发现犯罪苗头。对于正在发生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活动开展侦查、及时准确定性、依法重拳打击。同时,公安机关将加强与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对重大经济运作和经营活动、数额较大的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控。

  4起非法集资案个个过千万

  2002年9月,沈阳市公安局侦破“新源公司案”。新源公司案以养殖水蛭、土鼋为名,许诺投资收益50%以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1亿元。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判8年有期徒刑,其他9名分别被判1至5年有期徒刑。

  2002年6月,铁岭市公安局侦破“铁岭第一骗”李洪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他以养殖蚂蚁高额回报为诱饵,吸收存款300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2002年9月,朝阳市公安局侦办了“中天集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天集团”以种植速生杨快速致富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900余万元,使400多名投资者血本无归。主犯张天斌被判有期徒刑7年。

  2002年3月,盘锦市公安局侦破“513”系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6家外地公司用投资入股、民间借贷、发放股权证等方式,非法集资4.7亿元。涉案的30多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中3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刘真)(来源:辽沈晚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