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中国何时才会有“中产阶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22:31 人民网

  网友:程计山

  看到有些媒体预测中国的某些城市未来十年、二十年将出现“中产阶级”的时候,我想:“中产阶级”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且不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在收入上形成“中产阶级”,即便是经济发展了,仅仅有一部分人的收入达到了某种标准,中国就会出现“中产阶级”么?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在西方,“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收入方面的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即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阶层。一个社会之中健康的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取得达到某种程度的收入标准时所采用的手段是否合法、在合法的取得了高收入之后能否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往往会成为社会公众对取得高收入的手段的道德价值上的判断标准,而社会公众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往往最能够体现出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笔者认为,作为西方社会中主观价值观念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由于他们在进入中产阶级的过程之中多数是以合法为手段的,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之中确确实实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产阶级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较强,因此西方社会的公众对于这个阶层的道德价值上的评判较为满意,作为中坚的中产阶级自身的价值观念是健康的,从而为西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价值观念方面的坚实基础。而在我国,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一些高收入的阶层,但这些阶层在取得较高收入的过程之中,有多少人是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的?并且,这些高收入的阶层有多少人愿意承担起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社会公众对这些高收入阶层的人的道德评价又如何?让他们代表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我们的社会能够健康地发展、稳定吗?因此,笔者认为,抛开纯粹经济意义上的以收入作为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而从政治意义上谈“中产阶级”,能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中产阶级恐怕还不多吧?

  其次,即便是从纯粹经济意义上看,作为一个“阶级”的出现,其不应当仅仅看到绝对的数量;还应当看到在社会所占的比例。固然,在一些大城市,高收入的人数是非常多的;但同时还应当看到,中产阶级的比率应当是一个全国性的概念,即便是在大城市中,由于人口基数非常大,普通收入阶层仍然占有绝对的多数。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中产阶级应当是社会的多数人。而被预测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的那些城市中,如果把那些收入较高的人放在人口基数之中,所占的比例就显得非常少,要形成一个“中产阶级”恐怕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再次,“中产阶级”的出现还往往体现着社会的公平与社会长期的稳定。如果一个普通的出身微贱的人通过自身合法的努力,一般地能够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从而步入“中产阶级”,从而使得那些出身微贱的人能够看到努力后的希望,进而使得人们在努力实现自己进入中产阶级的梦想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人们因为能够看到以合法手段可以实现梦想,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社会上刑事犯罪的比率,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合理性基础。以前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过一个统计,在西方社会中,贫富差距最大的是美国;但对于社会满意率最高的同样是美国。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注意“机会公平”的国度;虽然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但一般的美国人通过努力都能够进入中产阶级的行例。我想,美国在短短不足三百年的发展中能够成为世界霸主,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客观上的原因,但杰克逊总统(1829—1837在位)所创造的“美国式的民主”——即不注重社会财产上的拉平,而注重从机会上拉平,从而刺激人们的上进心,使得人们在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当看到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在维持社会公平——即社会合理的稳定方面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由于高收入阶层人数较少,并且尚不能发挥出为社会提供稳定合理的内核的作用,现在谈我国的“中产阶级”为时尚早。

  固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收入阶层;但是,无论从人口比率,还是“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政治意义,以及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发挥的作用看,我国目前的高收入阶级都不能与西方“中产阶级”相比,因此,我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尚需要时间。认为十年、二十年我国将出现“中产阶级”的观点过于乐观了。

  :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