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时评:一封令人感动的辞助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09:45 新华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9月21日电(记者梁思奇)“余阿姨,很奇怪这个时候写信给你吧?我这次写信给你是为了下学期我不用你的资助了,因为姐姐现在在外面打工有钱了,可以给我交学费了。很感激阿姨多年来的照顾和帮助……阿姨的资助金可以资助我们学校某个同学啊,你可以向我们学校的老师说一下。”

  这是记者日前在一位助学市民处看到的信。写信人是北海市涠洲岛一名姓潘的学生 ,5年前,父亲去世的小潘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经热心人介绍,北海市民“余阿姨”与她结对,每个学期资助她200元学费。本学期开学前,正打算托人将学费送去的“余阿姨”却收到了小潘这封辞助信。

  “这比资助一个学生学成毕业还让我高兴。”不愿透露姓名的“余阿姨”说。

  一个穷乡僻壤的贫困女孩,表现出的这种纯朴的确让人感动。一是她对帮助自己的人这样心存感念。这种“感恩意识”恰恰是一些人所缺乏的。人们常常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缺乏乐于助人的风气,抱怨在市场经济中人情淡薄,而同时,一些乐于助人的行为却得不到“回报”:在公交车上有人让座,被让座人泰然入座却不会说一声“谢谢”;捡到钱包交还失主,后者甩手就走;同样是捐资助学,一些受助学生连续几年没给资助人写一封信,学期成绩单也从不寄给助学者。正是由于缺乏“感恩”意识,使得一些人对来自他人任何道义上的帮助,都视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享有;一旦得不到帮助就心怀怨毒,对别人获助愤愤不平。难怪有人要疾呼:学会感恩。

  这位农村女孩让人感动的还在于她的诚信。正因为她没有把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当外出打工的姐姐能为她解决学费后,她主动将之告知资助人,她想到还有更困难的人需要这样的帮助。一个饱受贫困的孩子,有这样一份推己及人的自觉,有这样宽广的心境,令人肃然起敬。

  贫困是一种客观现实。对身处贫困中的人,除了完善各种制度给予救济外,社会应援之以手,大力倡导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正是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题中之义;同时身处贫困中的人,应有正确面对贫困的健康心理,自强自尊。古人云: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小潘同学辞助之举,是这一古训的最佳注脚。只要扶助者重承诺,不抱施舍之心;受助者讲诚信,深怀感恩之念,我们相信,乐于助人就能蔚然成风,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完)(广西频道)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