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军事前沿景象虽在 居民想着如何挣钱(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1:03 人民网 | ||
本报驻台北特派记者 连锦添 防空演习仍拉警报 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50分钟后我们已站在金门料罗湾边的尚义机场。这里是军事前沿吗?“金门防卫司令部”等军事据点,不在我们采访参观之列,但金城市区的街上,不时走过穿迷彩服的士兵;金门县文化局的电子公告屏幕上,公告居民即将举行例行的防空演练,到时候警报响起,居民该躲还得躲。古宁头海岸斜立着一排排反登陆的钢筋水泥桩,默默述说着当年的战斗;海边的草丛可不能随便走动,上面醒目地立着“雷区,危险勿近”的标识,不久前一只觅草的黄牛,踩到地雷,被炸得血肉横飞。 金门诸岛西距厦门5.18海里,倒是离台湾本岛还有近200海里。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利用金门与大陆近的地理优势,将其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部署重兵,最多曾驻军10万人。1958年的“8·23炮战”使它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44天里,金门落弹47万发。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各自分单双日打炮”,宣传弹居多。自此,金门历经台海风云,成为两岸关系的风向标。 1979年大陆停止了对金马的炮击,其后台湾也停了,但两岸并没有谈判协商。台湾方面,是由“国防部”下命令让金马的司令官“待命”,没有命令不能对大陆开炮,该“待命”一直延续到现在。听金门人说,目前金门驻军受到严格的炮火控制,一般不能真枪实弹地训练。 记者曾经听岛内的一位军事学者说,现代战争已进入按纽时代,导弹取代了传统的大炮,这使得金门的战略价值降低。与此同时,岛内军方不再以“反攻大陆”作为目标,金门也失去了昔日的“跳板”地位。但金门还有战略价值,它让岛内军队始终有个“前线”的概念,到那里轮调训练;其二就是增加台湾的战略纵深,金门有一些雷达与导弹的基地,可以增加台湾本岛预警的时间。 军事设施今成观光点 面积跟厦门岛差不多大的金门,政务基本上由军方管。当地人说,当年“战地政务”时期,晚上10时到次日清晨4时是宵禁时间,全岛灯火管制,甚至全岛都无路灯的情况下,也不能拿手电筒往天空照;平日不能放风筝、养鸽子,也不能拥有照相机、收音机,否则,“一律依军法处置”。1992年,台湾当局解除金门的“战地政务”,驻军也不断减少,如今军人、居民加起来才有5万多人。不过金门人对“战地政务”又有一种复杂的情结,当年虽然有许多限制,但驻军的消费与需求也养活了许多金门人。军人一撤,生意淡了许多。 岛上当然仍有不少军事设施,最高峰太武山之麓,高高耸立着一架雷达,叶片是动态的;保持戒备的哨兵,枪口是朝上的。据报道,金门并不是“非军事化”,仍有防空、反舰战术导弹部队,不定期进驻导弹快艇部队。 不过,岛上难得见一部军车,居民生活平静。一些碉堡移交给地方当局,被改造成休闲场所或艺术展览场。有些神秘的坑道设施也向游人开放,规模宏大的翟山坑道,从山上的岩层一直向下开挖,与从海上开凿的地下暗航道相连,可以十分隐秘地运送战备物资。 金门有一家刀具厂,颇有“铸剑为犁”的味道。这家著名的金永利钢刀店,前店后厂,手工制造的“炮弹菜刀”乃金门一宝。老板说,一年生产20万把各类刀具,原料不用发愁,岛上的废旧炮弹够用30年。 现在台金航线通常爆满,主要乘客不再是回台休假的军人,而是游客和在大陆的台商。据介绍,台商走“小三通”往来两岸者激增,今年可能达30万人次。开放观光旅游,以及试点“小三通”,一步步地改变着金门的面貌,金门已在厦门办商品展览,厦门、泉州的商品也在金门展销,两地经贸互动日渐热络。 希望纳入“厦门生活圈” 金门大部分城区房屋较旧,大型高档建筑不多,其经济发展比台湾本岛滞后,也远远不及对岸的厦门。许多人才外流,赚了钱的,都喜欢到台湾本岛买房子。几十年“战地”管制下,金门处于台湾政经的边陲,与大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这与福建沿海一些地方的处境曾有类似之处,但近年闽南沿海发展起来了,金门人心里有些急。 他们说,既然金门军事化程度降低是一种趋势,就要大胆探索岛屿的永续发展之路。这里的人们热切希望发展两岸关系,更有包括当地官员在内的人士提出设想,希望纳入“厦门生活圈”。 有一副对联写得好:“金门厦门门对门,族同情同同安同”。金门及周围小岛的官员不断呼吁建金厦大桥,一桥连两岸,使两门同安,更加紧密。烈屿乡长林金量说出了大多数金门人心中的愿望:有了金厦大桥,看病可直接到厦门去,可用九龙江口的水解除长期困扰金门的缺水问题,用王永庆漳州电厂的电减少成本。开放大陆人来金门观光,收入将大增,第一步可让到厦门的游客延伸到金门一日游。从更大的视野看,金门具备建设成世界著名观光海岛的条件。 金门地区选出的“立法委员”吴成典对我们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门人比大陆了解台湾,又比台湾了解大陆。” 只是大发展的呼吁得不到台湾当局的回应。有位金门同胞把梦想中的金厦大桥称为“政治浮桥”,这座桥选举时就会浮现,选举完了又沉下去了。还有一位金门人说,当初试点“小三通”,台岛内的决策者有顾虑,说会动乱,影响治安,结果并未发生。他认为金门还没有走出岛内政治工具的角色,政策上仍被捆绑得太紧,无法自主发展。 拼经济自我提升 金门人在转型中自我奋进。他们利用人文景观等资源,为发展经济打拼。在台湾家喻户晓的金门高粱酒,有“东方XO”之誉,香醇甘冽。它早年由闽南华侨创制,长期供应岛上军人,如今已声名鹊起。董事长李荣文先生告诉记者,酒厂年产58度高粱酒2500万瓶,去年营业额80亿台币,是金门财源的支柱。此酒在大陆很受欢迎,他们在厦门、泉州、福州的专卖店即将开业,预计年销售2亿台币。 岛上的许多碉堡早已废弃不用,金门人没有整天对着它们感叹“战地”的悲情,有人灵机一动,找来十几位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艺术家,把这些原来神秘的军事设施装扮一新,变成艺术的展场。改装后的碉堡,有的可供参观者游乐、看表演,有的可喝茶、唱卡拉OK,吸引了大量游客。金门县县长李炷烽表示,金门在大量军人撤走后,需要开发新产业,“文化艺术立县”,现金门正把推广艺术及观光活动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长期的“战地保护”,使金门的自然资源免于工业化的过度开发,留下一片净土。碧海蓝天,遍地的高粱,丰富多变的海岸景观,候鸟迁徙的中继站,以及四季繁花、浓荫幽翠的植被,都让人心旷神怡。金门开发比台湾岛早得多,据李荣文先生介绍,金门享有“贵岛”、“海滨邹鲁”、“海上仙洲”等美誉,宋代朱熹曾两度来讲学,自此文风鼎盛,先后出了43位进士。明万历年间金门“人丁不到百,京官三十六”,清代多出武将,“九里三提督,百步一总兵”。台湾5大姓氏陈、林、李、许、蔡,其第一位渡台开基者,全由金门过海赴台,金门成为中华文化传衍台澎的中继站。文台宝塔、琼林蔡氏祠堂、一门三节坊、水头得月楼……蕴涵着深深的文化积淀。而充满肃杀气氛的海岸反登陆水泥桩、已开放的各种军事伪装和防御工事、密布的地下战备坑道,吸引着更多游客来品味全新的体验。 金门的旅外乡亲高达74万余人,其中海外华人达50万余人。鸦片战争后,毗邻的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大批金门人经厦门下南洋。后来的海峡风云中,又有大批人外迁。金门旅外乡亲经商有成,侨汇曾是金门的主要经济来源。遍布岛上的“洋楼”,当地居民通称为“番仔楼”,是金门乡侨远赴外洋谋生,进而回馈乡里的写照,其中西结合的建筑,是金门的文化珍宝。 金门之行,没有惊怵的紧张感觉,心头却久久萦绕着战争与和平、毁灭与发展的辨证思考。 《环球时报》 (2004年09月20日 第十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