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本报重大典型汪德育家乡变化小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1:14 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又来到了黄砂——这个婺源县珍珠山乡群山环抱之中的村庄,这个令我感动、感慨、感悟的地方。

  去年5月,我和我的同事来到这里,采访已经去世的村党支部书记汪德育的事迹。这个深山里的共产党员无私的品格、宽阔的胸怀、壮丽的情操、洁净的心灵,对“高尚”和“纯粹”这样美好的词汇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们满怀敬意、满含深情地写下了《珍珠山上一面旗》的长篇通讯,汪德育的事迹感染了婺源、感染了赣东北、感染了赣鄱大地……

  多么熟悉的山,多么熟悉的水,多么熟悉的路。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汪德育告别人世之前,不停地用断断续续的微弱声音念叨着:“汪乡长呀,志新,公路没修好,要修路……”“汪……修路,志……新,路……路……”车子驶上乡里到黄砂村的简易沙石公路,汪德育至死不忘的路,已经不是去年的路了。路边堆着石料、沙子,到处都是被拓展加宽的痕迹。乡长高国庆告诉我,县、乡、村已筹资170万元,把这条让汪德育牵挂的路改造成水泥路,现在正在进行路面硬化,12月底公路改造工程竣工。到时候,黄砂将更好地走出大山的重围。

  来到村里,去年接过汪德育班的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新不在,一问,到县城去了。原来,在开展向汪德育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村班子成员解放思想,今年初引资120万元,办起水晶花化妆品厂,安排富余劳力20多人,产品销往江浙一带。程志新赶到县城,找有关部门为厂子解决问题去了。村干部带我在村里走着。汪德育去世后,黄砂村的村干部们无不缅怀着他,学习着他。他们自筹资金10多万元,完成了引水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去年村里人均收入比前年增加200多元,30多栋新房建了起来。

  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汪德育念念不忘的,是把村小危房拆掉,建一所新学校,他还为新学校预留了一块好地。村干部介绍着:县乡和村里已筹集了47万元建新校,目前正在进行工程招标,学校主体工程将于年底完工。有关部门对学校的建设大力支持,天佑中学已将价值1.8万元的篮球架送了过来。站在新校址上,我从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汪德育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我十分清楚地记得,珍珠山是垦殖场与乡镇合二而一,根据政策汪德育可以转为国家干部或是垦殖场职工。但是在当村干部漫长的年月里,他从来就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方面的要求,和他同时当村干部的,比他后当村干部的,全都转为了国家干部或者垦殖场职工,只剩他临终还是个农民,当了多少年村干部,到头来还欠下了一身债。人们告诉我,汪德育去世后,珍珠山乡和黄砂村的干部群众自发地捐款,为他还清债务。乡里还把他儿子安排到乡政府工作,各方面培养锻炼他,提高他的素质。“春插”时,乡党委书记汪兴泉带头为他妻子插秧,“双抢”到了,村干部们又来到他田里帮忙。

  汪兴泉告诉我,自从江西日报报道了汪德育的先进事迹以来,他们掀起了学习高潮,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不断深入。全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引资800多万元,已有19个企业在正常运转;乡里多方筹资,正在加速建设环“秀水湖”公路和分场间山区公路两大动脉;还在全县率先建立和实施“村账乡代理”制度,有效地解决了村级集体开支过大、不良债务繁重等问题,大大减轻了村级集体和农民负担。

  我曾经写到,汪德育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没有杂质的人,一个洁净的人。这次,在珍珠山乡,在黄砂村,我欣喜地看到,汪德育没有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本报记者 卓凡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