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会鱼灯濒临失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8:50 南方日报

  新会鱼灯濒临失传

  500盏将重现本月举行的文化艺术节

  引子

  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透明的灯放出红色的光,足有两三里路长,人们感觉就像置身在水里,这么美好的情景,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黄永玉

  今年元宵节前夜,80高龄的我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人称一代“鬼才”的黄永玉老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我们的春节”特别节目采访时,反复提到江门的新会。他还当场作国画《新会鱼灯》,色彩逼真,形象生动,充满了节日的喜气。

  随后,节目组来到新会寻访新会鱼灯。然而,新会区委办工作人员带着摄制组成员遍访会城、双水等地,始终不见新会鱼灯的踪影。难道新会鱼灯已经失传?节目播出后一段时间,区委办工作人员在濠桥市场逛街时,却偶然看到一大串新会鱼灯,摆卖者是李伯和钟姨。工作人员如获至宝,早早为本月即将举行的首届新会文化艺术节向他们订下了500盏鱼灯,为活动添彩。

  昔日鱼灯满街

  今朝艺人寥寥

  68岁的李伯和60岁的钟姨是家住会城华美街的退休工人。笔者来到他们家中时,李伯正为即将开幕的新会文化艺术节赶制鱼灯,客厅中摆满各种自制的工具和原材料。钟姨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曾是新会民间扎鱼灯的高手,16岁开始做鱼灯,直到80多岁。而李伯则是50多岁退休后才从老岳父处学到这门手艺。岳父当时对他们说:“我已80多岁了,我要赶快把这门手艺教给你们,希望能够流传后人。” 文革后,就没有多少人做鱼灯,如今,新会做鱼灯的只有几户了。说话间,李伯一丝不苟地示范起鱼灯的制作来。先用竹签扎圆圈,再用竹签将大大小小的圆圈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住;李伯说,扎鱼身这一部分最难,要使鱼肚沉下去,形状才好看,沉不下去,就像鲩鱼。圆正均匀,才是所要制作的鲤鱼灯。

  第二道工序是印鱼鳞。李伯在木制的鱼鳞模板上涂上用骨胶熬成的胶水,把剪裁好的鱼身纸片印上去,沾了胶水的纸片再放到金粉盆里平按一下,红纸上便印出金艳艳的鱼鳞花纹,钟姨在一旁解释,“用骨胶才粘得紧”,其它鱼头、鱼尾等花纹印法类同,鱼头正中再印上“福”字。紧接着贴纸。从鱼的肚子开始贴,鱼身则需顺着鱼鳞的方向贴。这次用的是糯米粉煮成的浆糊,防虫咬虫蛀;眼睛则是圆锥型的,做出的鲤鱼“眼尖鼻利”。最后,将鱼头鱼尾用铁线穿在一起,提起来时整条鱼就能自由摆动了,鱼嘴则吐出两个小球或叼住一枝红花,可爱得很。这些鱼身中空的鱼灯,大的可以装灯泡挂在厅里,小的可以装蜡烛挂在阳台上,也可以给小孩提着玩。

  新会区委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会鱼灯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工艺品。李伯说,新会鱼灯喻意年年有余。人们做鱼灯、买鱼灯就是想借着这个好意头,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钟姨回忆说,小时候,每到春节,会城的西隅路全都挂满了各种鱼灯,有鲤鱼、腊鱼、鲫鱼等,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买一盏回去,有的挂到正月十五,有的则一挂就是一整年。而为迎新年,年初二的时候,小孩字们总会游灯,昔日的热闹情景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了。

  年事高,

  欲传手艺招徒难

  这次,李伯和钟姨制作的大小鱼灯将组成方阵,出现在新会文化艺术节上;而且,艺术节的吉祥物小鸟“欢欢”手中所持的正是新会鱼灯,新会民间年文化的艺术品将重现光彩。

  然而,李伯和钟姨还是忧心忡忡。原来,这次艺术节原定所需的500盏鱼灯,短时间内靠他们两人是制作不过来的。“没人手啊!”之前,考虑到年事渐高,为了使新会鱼灯能够流传下去,他们曾想招几个徒弟,“只要愿意学,谁都可以来,不要钱。”现在看来,招不到徒弟,这个让黄永玉几十年来念念不忘、推崇备至的传统工艺品,还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就拿李伯家的儿孙们来说,鱼灯世家的人也不是很想传承这门手艺。放假在家,老人做鱼灯时他们也帮忙,但却不怎么想学,只是觉得鱼灯好玩,因为制作一盏鱼灯需要大半天时间,他们觉得太麻烦了。而李伯和钟姨做的鱼灯,大的每盏卖12元,小一点的9元,最小的每条只有两三元钱。今年过年他们总共卖出了300多盏鱼灯,主要卖给传统的店铺和家庭,包括一些香港同胞。另外,一些做生意的人会来订做。“挂的鱼灯越大生意越红火”,江门的一个大老板每年都要李伯、钟姨为他们公司特制一个2米多长的大鱼灯。而这次文化局订做的鱼灯中有一盏长达3米的,150元,花了他们十几天的时间。

  做鱼灯,费心机,除春节外平时少用到,经济效益又低,看来,这承载着民间文化的传统工艺要流传下去,需要更多的支持。

  链接

  “新会女婿”的鱼灯情结

  一代“鬼才”黄永玉,因其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而家喻户晓。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司令奖,海内外享誉甚高。而他同新会姑娘张梅溪的美好姻缘,则是另一段佳话。

  十八九岁时的黄永玉在江西一个小艺术馆做工,碰上新会姑娘张梅溪。一无所有的他用吹小号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后来,张梅溪家里知道后表示反对,就把她带走了。之后,黄永玉到赣州一家报馆工作。难过之际,某日却忽然接到张梅溪的电话,原来新会姑娘用地下党借给她的钱,坐了那种运货的车子过来了。在赣州的一所旅馆,在一些文学界、艺术界的朋友怂恿下,两人举行了婚礼。婚后半个多世纪,夫妻相濡以沫。

  抗战胜利后,黄永玉陪张梅溪回新会娘家过年,没事的时候,他们一块去西隅路逛街,沉浸爱河的黄永玉偶然看到新会鱼灯的美景,便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文/图 杨兴乐 林楹庆 林盛

  点评

  文化大省离不开民间艺术

  如果不是黄永玉提起,恐怕新会鱼灯真的会就此失传。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说,民间艺术绝对是一次性的,有些尽管现在是活态的,但是一旦失去传承人,马上就会断绝。这些正在或已经成为记忆的、甚至正在从人们记忆中淡去的民俗文化,已是濒危。像新会鱼灯这些惹人喜爱的、承载着民间年文化的民间工艺每年都在流失。价钱低,收徒难,经济效益上不去,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认可——不容乐观的生存环境,已让许多民间艺人放弃了最初的艺术追求。

  面对现代生活的冲击,专家奔走呼吁保护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传承的是中国文化。作为弱势文化,民间艺术急需抢救:在五邑,鱼灯当属工艺,表演艺术如舞狮,音乐方面有咸水歌,民俗方面有民间谚语、民间故事。而抢救这些民间文化遗产,单纯依靠民间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应该为民间艺术做些什么?政府的工作更多的应该是挖掘整理、挽救濒危民间艺术:对那些在现代生活中仍有生存空间的应该扶持保护,组织引导民间艺人寻找开拓市场;对那些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没有生存空间的,则可以采用民俗馆的形式,将其详细立体地记录下来,以便于后人了解。像新会鱼灯这些“幸存”的民间艺术,就需要政府扶持重视,让它成为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笔者希望,新会鱼灯,流传的不只是故事。 杨兴乐

  图:

  李伯在为即将开幕的新会文化艺术节赶制鱼灯。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