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合理的”高校收费为何要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9:03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郭巍青专栏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高校教育收费“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许多人认为,中国大学的平均学费占了人均GDP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绝对是过高了。但是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似乎有另一方面的担心,即担心学费还不够高。先是有山东省教育厅宣布该省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学费上浮10%,接着湖南省宣布各高校热门专业学费可上浮不超过30%的幅度,现在又轮到了广东。

  近日报载,广东省拟进一步调整普通高校的收费结构,把一些知名度高、就业前景看好的优质院校和优质专业的收费标准与一般院校和一般专业收费标准的差距拉开,并提高教育培养成本较其他专业高的一些专业的收费标准。

  尽管“调整收费结构”、“差距拉开”这些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不过实际上只有提高收费一个意思,因为决没有降低一般院校和一般专业收费标准的打算。所以调整收费结构不会是有增有减的总量平衡,而必然是收费的总量上涨。现在还不清楚上升的幅度会是多少以及什么时候上升,但是有一点却清楚了,就是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来讨论合理不合理已经意义不大,因为这个标准很快就会发生变化。由此来看,当反对学费上涨的人从报纸上读到,有关部门强调,“2004年高校收费标准将继续保持稳定,不得设立新的项目”(200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并因此放心的话,他肯定没有把这句话给读懂。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后面的“保持稳定”,而在于前面的那个时间状语“2004年”。2004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所以领导们说这个话并没有错。再过几个月就不是2004年了,“调整收费结构”自然也没有错。

  可是这样一来,教育部努力解释现有收费的合理性,努力就贫困大学生问题安抚公众情绪,这种努力即便有一点效果,也马上就被抵消掉了。

  大学里不同专业之间的收费标准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热门专业的学费比较高,也是市场经济的道理。但是,教育部门不能合理说明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是多少,就使我们失去讨论的技术基础。而公众舆论在高等教育收费问题上的强烈质疑,也使任何试图提高收费的政策失去社会基础。这应该看作是政策失败的一个案例。它提醒我们,由行政机构单方面决定稀缺资源的价格,这样的决策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和抵制。大学需要钱,但是更需要经济来源的合理化。在这个意义上,比钱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一个政策过程,它要体现公平、正义和民主的价值理念。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如果真心希望把我们的大学办成一流大学,就一定不能让大学在收费问题上背负社会恶名。

  在目前的体制下,大学收费的具体标准,是由省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实行。已经有论者提出,大学收费问题上的决策,应该经过听证会。这就是在传统的行政决策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民主的环节。这应当是政策过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除此之外,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还很多。首先是建立更广泛的公众咨询制度。将拟议的政策方案印制正式文本,供所有关心的人索取并有提出意见的渠道,这在许多国家都是常见的。也就是说,要有一段时间,让尽可能广泛的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其次是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假如要提高收费标准,应当明确表明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收费标准将维持多长时间。让公众对政策有明确的预期,有利于鼓励一种理性的态度,调整个人的行为策略。目前在大学收费问题上,合理不合理固然是一个焦点。而政策变动的不可预期性,以及各种政策信息的混乱和相互矛盾,同样是造成广泛焦虑的重要原因。

  再回到调整高等教育的收费结构这个问题上来,所谓区分优质专业和一般专业的标准,隐含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同一所大学里的不同系科专业,只是知识领域的不同,原无优劣之分。在社会就业意义上的冷门和热门,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是过分迎合这种观念,实有对科学发展不利的一面。一般都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以政策手段去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纠正弊病。因此,政府本身不应当再去有意无意地强化这些概念。相反地,政府的公共行为,倒是应该更多顾及那些不容易获得社会资源的学科的发展;未知决策者是否充分考虑过了收费结构对于学术层面上的种种复杂后果。

  本期专栏作者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长平:上海《外滩画报》副主编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