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筑人才高地--中科院地化所实施人才战略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9:36 贵州日报

  编者按

  地处贵州的中科院地化所克服地域位置弱势,大力推行一系列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创出具有特色的人才体制。在实际工作中,该所不仅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更注重事业留人,倾力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创造让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使其才能尽情展示,在科技前沿的搏击中游刃有余。

  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必须构筑具有贵州特色的人才框架,地化所在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上的政策思路和配套措施,值得借鉴。

  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的中科院地化所,清雅宁静,作为落户贵州38年的中央级科研院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越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边远贫困省区依然构筑起高层次人才高地。

  翻开中科院地化所所史,一连串的重量级科技人员名单令人目不暇接:

  矿床学与地球化学家涂光炽院士,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丛强、吴丰昌、钟宏等11位海归人才先后从国外引进,成为将帅级的学科带头人;

  全所博士50余人,占我省博士生总数的1/3……

  人才荟萃的地化所成为我省颇为倚重的人才资源宝库。

  (一)

  曾几何时,中科院地化所也遭遇过人才匮乏的困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地化所大量科技人员纷纷选择了“东飞”,不断涌入设在广州的分部,加之出国热又加剧了人才流失的速度,致使地化所陷入了科技骨干流失过半、人才结构青黄不接、科研工作裹足不前的低潮期。

  就在地化所领导层萌动了整体搬迁至广州的动议之际,时任贵州省省长王朝文极力挽留,终将这批科技精英留在了对科技分外渴求的贵州。

  然而,地化所却久久未能从人才断裂的阴影中平息过来。至1994年,地化所科研人员奇缺而后勤人员臃肿的弊端日益凸现,客观上造成培养人才困难、留住人才困难、吸引人才更困难的困境,人才短缺已严重制约着地化所的生存和发展。

  为摆脱危机,地化所决定从研究生培养的源头做起,通过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研究生队伍,为科研所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由于地化所在地域位置上不占优势,考研族大多奔着省外名校名所而去。为吸引生源,地化所与北大、吉林大学等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采取提供优秀学子奖学金、免费毕业实习、顶尖人才免考直升硕士等优惠措施,有时招生人员甚至深入学生寝室,挨个说服动员,终于打动了越来越多的地学拔尖人才。

  目前,地化所研究生招生数逐年攀升,从过去的十来人升至几十人甚至百来人,在所的硕士和博士有200余人。很多毕业生都充实到了地化所的科研队伍中。对此变化,人事处处长尹祚莹颇为感慨:以前,对人才的极度渴求致使对进所人员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现在,却是层层筛选,好中挑优。

  研究生作为地化所“知识创新工程”中流动人员的主体,成长为一支颇具后劲的研究队伍。朱立军、连彬、王尚彦等博士或博士后,还进入贵州工业大学、省地矿局等单位的校长、总工重要岗位上独挑大梁……

  (二)

  仅仅依靠自身培养的替补队伍,其科研力量是无法与国外研究机构抗衡的。地化所意识到,要实现质的飞跃,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将帅级人才是关键。

  终于等来了一次良机。1998年,就在大多数科研院所纷纷改制进入市场化的同时,中国科学院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目标是赶超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做大做强具有国际品牌的研究机构。工程总投资达到了56个亿。而当时,地化所却陷入了尾大不掉的困境。该所欲借划归昆明分院代管的契机,在云南省提出的基础建设、人员安置、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的承诺下,准备大举搬迁至云南。时任贵州省省长吴亦侠了解情况后,当即现场办公,拍板由省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补救地化所每年大约150万元的财政缺口。2002年,省委书记钱运录又将资助款项追加到200万元。

  从此,地化所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机制改革中,力争进入创新工程。对过于庞大的行政、后勤管理队伍进行“消肿”,两年来,地化所科研系统由过去10多个室精简为两室两部一中心,行政部门也由七八个处减缩为人事、教育等4个处,后勤推向了社会化,分流人员通过转岗、提前退养等办法妥善安置。至此,地化所的退休人数超过了在职人数,行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比达到了1:1,形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队伍。

  2001年,地化所终于如愿进入了知识创新工程。同时,也开始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战略。对此,所党委书记胡瑞忠认为,培养人才,使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国内外人才必须相得益彰,构架一个立体的人才网络。

  为打造与世界同步的科研平台,地化所利用知识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优先从国外购进了激光熔样高分辨等离子质谱仪、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高分辨分析电镜等大型设备,总值高达3000万元,实验室条件达国际一流。

  地化所又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引凤工程”。该所对新进所的高级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提供住房,实施补贴;对人才配偶户口从外地转入贵阳实行奖励;对没有安排在所里工作的人才配偶实行补贴……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得以保证。如对从国内外引进的“百人计划”领军人物,除提供160平方米的住房外,还安排300万的科研经费;引进的博士,除安排进博士楼,每月还享有额外的补贴等。地化所投入800多万元对园区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地化所享有公园所的美誉。全所科研人员参与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促使管理人员对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全所还建立了园区信息网络,并办理了CNKI数据库的电子期刊包库服务,科研人员能自行掌握在家或实验室办公。在生活上,地化所基本形成了下班后场有赛事、周末工会楼有声、节假日所内有文体活动的活跃气氛。去年,地化所在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总评中,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地化所通过不同渠道引进人才5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余人,从国外引进11人。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分别担任国家“973”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三)

  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从南非归国的钟宏研究员决定落户地化所,看中的除了一流的实验设施,更看重的是所内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协作精神。

  过去,地化所科研人员采取的是单兵作战方式,只能申请和承担一些小课题。现在,每个课题组则组成由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至助理的合理人才梯队,通过对多种学科背景的人力资源合理整合,形成极具优势的科研团队,再利用团队优势争取项目,用项目来吸引和培养人才。

  同时,将科研团队作为考评对象,对团队内各层次人员的科研成绩用不同的标准计算,既保证了课题承担人的自主权,又达到了每个队员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目的。

  目前,地化所科研课题申请大幅增涨,全所新增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由2000年的11个增至去年的21个,基金总经费也由236万元增至614万元;新增合同实际进所经费也由1548万元增至2047万元。地化所在国家基金的申请上取得了在地学系统排全国第四的显著成绩。

  地化所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该所在矿床和环境领域的研究为我省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咨询,所内的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有70%的人员力量都在围绕喀斯特、石漠化成因等进行深入研究,成果颇丰。两年来,地化所每年都有多项课题获奖,其中刘丛强研究员所作的《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地幔源区特征》及涂光炽院士所作的《分散元素成矿机制》获得2002年和2003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作者:徐梅 来源:贵州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