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市教育局建议中小学一周一节国学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10:23 新华网

  广州日报“打好国学基本功底、推进未成年人教育”的倡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老师、家长纷纷致电本报表示赞同。记者昨日从市人大获悉,已有人大代表提出在幼儿园、中小学推进“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的呼吁,而广州市教育局近日透露,将推广中小学生“读经”的做法,倡导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内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教育实践

  两年半可熟背《论语》《大学》《老子》

  “一个5岁半的孩子,花上两年多的时间,到了8岁时就能把《论语》、《大学》、《老子》全部背完,这种从小的国学熏陶将使孩子一辈子受益!”市人大代表、石牌小学校长朱吉伦非常赞同在学生中推行国学教育。她介绍说,“诵读经典”工程让学生每天用20分钟诵读经典,不强求理解。幼儿园从蒙书《三字经》开始,由《千字文》等逐步过渡到《大学》、《论语》、《中庸》等,唐诗、宋词可穿插起来读。

  现在五山小学、华师附小和113中学等一些学校让孩子从小诵读古代经典,效果非常明显。石牌小学目前也正在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朱吉伦表示,“诵读经典”能够依次实现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四段人生教育理念。而学生回家与家长诵读10分钟,还能带动家长、进一步影响社区。

  代表建议

  中小学生要平均每天诵读20分钟

  朱吉伦说,背诵不单能够培养读书兴趣,古文、诗词对学生们积累词汇、熏陶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都大有裨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文化没有暴发户!”朱吉伦呼吁在广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力推进“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中小学应组织学生平均每天诵读20分钟(学校10分钟,家庭10分钟),并一周开设一节国学课。

  市教育局

  在社区推行“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在给人大代表的正式答复中表示,“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及学生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意义。市教育局将总结五山小学、华师附小、113中学3所学校的经验,并探讨推广。

  教育部门倡导利用双休日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如通过社区的家长学校、宣传栏等载体作宣传,动员辖区内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市教育局表示,若要把《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等经典设置为中小学的课程,需经国家、省教育部门批准,将把代表建议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

  教育专家

  “国学”首先是民族的传统文化

  “你们的倡议非常好!出发点刚好吻合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精神,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昨日,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吴惟粤在看到本报与全国25家媒体联合发出的倡议后这样表示。

  “要练好‘国学’基本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吴惟粤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尚无严格定义,但‘国学’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其次才是语文素质和基本功。”

  其实,一直以来从教育部到省市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都很重视。目前,省教育厅教研室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要求所有学科中凡承担全国或省教科书编写,都要在教科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中小学的教学指导中也更加强调这方面的因素。此外,未来的中小学教学将建立起“三维目标”,在灌输知识的同时也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传统不能与现代技术对立

  不少人认为正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导致中小学教学过于注重“应试”,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对此,吴惟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高考这个指挥棒不一定就是起负面作用,也可以对推进未成年人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将其与现代技术的应用对立起来。我们不能再用古代的方式来要求学生,一个人掌握好了现代技术,可能有助于他对‘国学’的了解。”(李桂文秦晖 任文)(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