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获奖影片为啥多不卖座?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22:18 人民网 |
网友:姬建民 近几年,似乎每到电影节就会有些波澜,今年的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仍是如此。譬如,作为电影节特约嘉宾的香港电影导演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著名导演吴思远就向记者表示,尽管本届金鸡奖宣称要大幅度改革,挽救中国电影,但本届金鸡奖的多数参赛影片仍然是一些根本不卖座的电影。这些电影根本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这实在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样下去只会对中国电影造成更大的危害。(见2004年9月19日《扬子晚报》B2版) 吴导指出的问题并不新鲜,早些年就有说法,主要是艺术作品水准的高低和成败多靠专家评判,专家叫好却不叫座,虽然得了大奖却演出不了几场。吴先生这次一针见血而又不留情面地指疵说:“它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对中国电影有着推动作用。电影应该为观众而拍而不是为专家为获奖而拍。”特约嘉宾不留情面的表态,虽然可能使电影节的组织者们遗憾和“栽面”,但却在不经意间触及了“电影为谁、为什么的问题”。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产品,自然应该面向人民大众。它的教化娱乐功能当然也应该适应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这是不消多说的。尽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以人为本、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没变。既然如此,电影就应该拍给人民大众,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应该追求经济效益。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一般说,专家叫好的就应该叫座,获奖的也应该是群众叫好、社会影响积极轰动而又久演不衰的影片。专家与群众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取向应大体一致,而不应该出现“叫好不卖座、获奖演不出”的怪现象。 其实怪现象并不怪。吴思远先生只是指出了一个“有些专家的水平和素质根本算不上什么专家”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些,如可能脱离群众。电影是演给观众看的,是好是坏理应重点听听群众的意见与反映。遗憾的是,广大观众并没有多少人对这评奖感兴趣,对谁评上评不上更不大关心。如观众投票比去年锐减255万张、金鹰奖有效选票7万多张,相对于广大观众群这是个较为可怜的数字。再说,少数那么几个专家评委评来评去,不大理会也弄不大清楚群众的真实感受和反映,又有意无意地忽视演出场次或票房问题,就是放开屡有披露的“暗箱操作”不说,那结果也是难免背离群众意愿甚至出现较大偏差的。 我虽不敢说电影节的评奖不公、不平、不正常,但我却敢说广大观众没有多少人真正对这评奖关心和感兴趣。观众叫好叫座的电影评不上奖,专为评奖和专拍给专家审看的电影却评上奖,这个背离群众意愿的导向势必拂了群众的热心,“投票锐减”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问题是,群众不大关心的“评奖”却兴师动众,鼓捣得热火朝天,为什么呢?恐怕还是个“方向”和“对象”问题,即电影究竟拍给谁看的问题。是为专为评奖而拍给专家看,还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拍给群众看呢?这当是拍电影与组织评奖的首要问题。 评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适应群众需求的好的文艺作品不仅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得以获奖也是符合群众意愿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固然适合专家“口味”的“阳春白雪”获奖对于引导文艺水准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但绝不可因此而放弃和忽视深受群众喜爱的“下里巴人”式的作品。文艺创作规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面向并服务于读者和观众,有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违背了“规律”,而违背规律的作品迟早是要被淘汰出局的,哪怕它头上戴着这样那样的“桂冠”。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忠言逆耳利于行。感谢吴先生毫不客气地说了真话,原谅作者说了也许不让电影节专家们高兴的话。如果不信,就请到群众中间走走、听听、看看。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