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接续国学薪火之女娲补天:人文日新应该从童子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10:33 新华网

  我们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浪潮,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迅速左右着孩子们的思维。

  一个绵亘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被冲断的危险。一个民族如果不检视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养料,就不可能创造新的文明。我们究竟来自哪里?我们要向何处去?如果不回溯源头,我们就会茫然无助。今天,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校园内气若游丝,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是项艰巨的工程。

  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没有师资,好在我们还有孩子。著名国学家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一个个童子,一粒粒种子,只有他们才能让人重续弦歌,看到后继之人。

  亲子之间,书声朗朗

  最近,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的学生家长接到学校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提请家长关注学校开展的“诵读经典”读书节,合力营造一个“校园内外,亲子之间,书声朗朗,其乐融融”的氛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孩子纯净的声音回响在校园上空。这是早中预备铃响后的一瞬间响起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撞击下发生的可喜变化。该校负责诵读工程的金秀霞老师介绍说,没有开展诵读工程前,预备铃响后,孩子们都在说闲话,现在这每天20分钟让给了传统典籍。

  金秀霞说,按照学校规划,每个年级都有一定的经典篇目供孩子诵读,低年级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中年级背诵《论语》、《荀子》、《中庸》、《大学》,高年级的则诵读历代散文,诵读工程的重点放在反映亲情、友情、大好山河的古诗词上。当然,阅读并不是原文照读,而是从中摘取,如从《论语》中只选了28则。阅读也不需要孩子们理解,只是侧重背诵和积累,让孩子感受意象。一学期下来,一个孩子要背诵20首古诗词,对孩子来说并不存在负担。活动开展半年后,孩子们对经典诵读发生了浓厚兴趣,校园内书香氛围日渐浓厚。一些孩子甚至开始模仿文言文写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维明路小学的老师们认为,孩子们诵读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灵、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功能是巨大的,他们想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创造一种氛围。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

  与学校温服水式的努力相比,近年来社会力量急风暴雨般的前行令人关注。尤其是在北京,一位名叫逄飞的年轻人和他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复兴引人侧目,由他发起的民间组织“一耽学堂”在近4年的时间里,培训了800多名由博士、硕士、学士构成的义工队伍,进入全国2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6个社区,领读圣贤典章,讲授传统文化,涵养精神道德,改良社会风气。涿州的彭飞老先生闻听此举,欣然做了一耽学堂义工,在当地开馆授徒。

  记者在北大承泽园的居民区找到了一耽学堂,学堂租用三间民房而设立。逄飞说,一耽并非出自圣贤之书,而是每人耽搁一小点时间为文化事业出力之意。

  1996年,刚从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逄飞来到北京,十多年的正统教育,让他痛感现行人文教育之弊端———没有形同父子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原典教材。他萌生办学堂、书院之理想,然而梦想很快破灭了。

  1997年逄飞考入北大哲学系读研。3年后,逄飞开始了他的文化复兴之梦,他先是成立一耽学堂,自任总干事,在北大、清华等高校广贴招贤榜,招募义工,接着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各中小学寻求合作。从那时起,北京市成府小学、清华附小、北师大实验小学等学校先后响起了逄飞和他的义工带领童子朗朗读经之声。

  逄飞的一耽学堂倡导一种讲学的风气,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公益事业,逄飞一直主张“做事第一,静默为主”,他也这样要求义工。

  一耽学堂的教育实践方式主要是通过与一些中小学合作设立相应的课堂。逄飞认为一耽学堂与现行的教育有一定出入。一耽学堂努力从小学做起,义务传授传统文化,它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补充。

  传统文化讲究知行统一,逄飞和他的义工们也在这样实践。逄飞说,做这个事就是要大家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去体会,不只是体会做事的细节,还包括自身的修养。

  “人文日新,从青年起”,很多义工感言当初是受了逄飞招贤榜中这句话的激励加入到学堂。逄飞说,青年是一切时代发展的先行者和主力军,青年无觉醒则国无觉醒,青年行动则国有行动。文化传承形式重在薪火相传,一代一代传递,青年或青年一样的心组成了重要一环。

  学堂的日常运转是靠社会捐助和逄飞个人收入来支撑,不断地有人追问,学堂还能撑多久?“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和事业都根植于社会的土壤,能撑多久就多久。”逄飞回答。

  不争论,多实践

  多年的反思后人们认识到,传统国学教育的复兴缘于现行教育模式缺陷产生的裂缝———偏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缺乏文化熏陶和人格培养。教育中实用主义成为一种普遍意识,而如今青少年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呼唤国学教育的老师们认为,通过从小让孩子读经诵典,对于改变这种现状,增加人文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反过来,每个个体的改良又会提高他们对优雅与高尚品质的追求,促进社会风尚的提高。

  尽管人们早就认识到恢复和传承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断档多年如何接续却没有现成答案,社会各界都在探寻不同的模式。

  从早年兴起的私塾热到近年学校刮起的读经风,再到民间发起的蒙学运动,无一不在寻找理想的路径。不论形式如何,如今官方和民间已经形成呼应,这种呼应中的前行也使国学教育看到了光亮。

  在对国学经典如何传承的认识上,尽管都在做各种努力,实践中也有分歧,很多学校的读经运动侧重于古诗词,而民间国学启蒙更倾向于让孩子回到源点文化,让他们记忆四书五经。

  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介绍说,近几年来,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做这方面的试验,如北京的圣陶实验学校、长沙诺贝尔摇篮幼儿园、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等,这些学校的试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这所有的实验目标只有一个:让少年儿童自幼诵读文化经典,陶冶其高雅情趣,开阔其胸襟,培养其民族精神,使其留下永恒的记忆,为终身精神发展奠定基础。

  众议国学

  赵女士:现代社会依旧需要国学,国学是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充实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从小懂得仁、义、礼、智、信,弥补很多缺陷。

  雷锋小学校长贾女士:曾经开过类似的课程,在如何让孩子学好国文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曾在上初中的儿子身上做过尝试,效果不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区别对待,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文章。使古代的与现代的文章,古典的与通俗的相结合。古今贯通,循序渐进。

  冯志永(中医学院学生):国学非常重要,从学医中有很大体会,好多知识都需要用到古人的智慧,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6—13岁是孩子发展的黄金阶段,国学中讲到了许多关于智慧的问题,对孩子人生观的树立非常重要。学国学不会使人变迂腐,不会在社会上吃亏,古人讲的智慧都是大的智慧,只要肯悟,就会洞察到别人的意图。(崔艳荣、王小波整理)(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