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说“郎咸平之说”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23:54 红网 |
笔者孤陋寡闻,一直没听说过郎咸平其人。早先中央财经大学名不见经传的教授刘姝威,因为一篇短文对蓝田公司提出质疑,猛地炸了锅,一时成国人注目焦点。这回很相似,一个香港教授郎咸平也因为质疑国企改制中有“侵吞国有资产”现象,遂纷争骤起,也就一下子变得无人不晓了。笔者缺乏经济学之学养,原本不该置喙。由于笔者身边发生许多国企改制的故事,耳闻目睹,激起我的发言欲,不说不快。 先说说身边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它多年前就改制为股份制公司,而且随即就成功上市,一时间轰轰烈烈,名扬神州。然而,生活在这个公司里边的职工,并没有真切感受到它实质上的变化,领导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分配制度等等,依旧复依旧。当然,显著变化也有两点:一是“减员”(公司老总级却是“增员”,近20人),却并未“增效”;二是老总们理直气壮提出报酬要同国际“接轨”,一下子与工人拉开几十倍距离。如今公司利润下滑,职工情绪波动,企业处于苦苦挣扎之中。如此改制,成功乎,受挫乎?职工眼前总有个大大的问号。 再着重说说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的产权改制。这种改制,大致是主政者拍脑袋拍出来的主意,不乏权力与金钱的置换。因此,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不可否认的真实。以笔者所见所闻,“侵吞国有资产”,大致有三种方式。 虚假破产法。原厂长串通购买这个厂家产品的客户,让他们以种种理由拒绝归还购货欠账,人为制成死账,人为制造大量亏损、资不抵债、倒闭在即的假象;紧接着向政府提出倒闭申请,同时通过种种关系对这个“烂摊子”进行资产评估,三文不值两文卖给原厂长;原厂长随即摇身一变就成为一个私企老板;老板立即组织生产,同时向原本就串通好的购货厂商讨回原本已经成为“死账”的货款。仅仅这一笔货款,就大大超过购买这个“破产”企业所需款额。 权力攫取法。某些特大公司原来大多办成小社会模式。按照现代企业要求,那些内部辅助型、服务型的单位要剥离。被剥离的单位,固定资产一般都有数千万元。一改制,实行股份制,且不说改制后的董事长享受有高额年薪,而且直接享有部分股权,另有激励股份,两三年后将作为奖励奖给董事长,很快就造出一个个新兴的私营老板。不难看出,改制的过程,董事长是最大的受益者。尽管某些董事长既无业务专长,又无管理能力的优势,他之所以能稳坐董事长交椅,全在于他的背后那个握有权力者的任命。无疑这是一种权力效应。至于暗箱中的奥秘和关节,或跑、或要、或换,职工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明白,就那么“巧妙”。 “优胜劣汰”法。一旦改制“成功”,坐上董事长交椅的,就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如同一切资本家那样,他开始动用种种手法去追求最大利润。常用手法有二:一是通过“分配改革”,不惜压缩一般职工的固定工资,大大减少福利待遇,大幅降低奖金发放;二是通过“提前退休”、“买断”或“减员”赶走原有职工,用大量“临时工”代替。他们算盘打得很精,给一个原有老职工的报酬,可以雇用两个临时工。他们这样做,自然又有着可以信手捡来的无比堂皇的“理由”,改革用人制度啦,竞争上岗啦,优胜劣汰啦等等。 谁是国有资产的主人?名义上是全民,其实缺位。无论是亏是盈,谁对国有资产也不负有实质上的责任。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随意决策、严重浪费、任意挥霍和管理的无序,使国企常常步履艰难。因此,笔者以为,国企改革,包括产权改革,绝不应该动摇。但是,无论什么模式的改革又必须坚持两条,一是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必须坚持不用牺牲广大群众的利益去换取“改革成果”,不用权力去造就新的老板。因为我们还是姓“社”的国家。 郎咸平之说,应是说到了要害处。(稿源:红网)(作者:曹友琴)(编辑:徐志频) |